1887 年 10 月 6 日,德輔爵士 (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1834 - 1909)
抵港履新,成為香港第十任總督。
和歷屆港督不同,德輔在巴登 - 巴登 (Baden-Baden) 出生,巴登 - 巴登乃德國巴登 -
符騰堡邦的城市。他的祖先是法國人,十八世紀初由皮卡第地區 (Picardy,位於法國北部) 移居愛爾蘭的波塔靈頓 (Portarlington)。
血統、出生地迥異於一般英國人,令德輔無法進入主流,只能躋身邊緣。即使能夠在查特豪斯公學 (Charterhouse School) 及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Balliol College, Oxford) 就讀,他仍然於 1856 年決定中途輟學,隻身前往加拿大 (加拿大為英國殖民地)。1861
年,德輔在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獲得學士與律師資格,旋即在上加拿大 (Upper Canada) 出任法律顧問
(barrister)。
德輔在 1863 年展開其殖民地公職生涯。首個擔當的職位是領薪治安法官 (stipendiary magistrate) 和河道、溪流總管
(superintendent of rivers and creeks,一說商務總監),工作地點為英屬圭亞那 (British Guiana)。
當時德輔「年齡還不滿 30 周歲,血氣方剛,躊躇滿志,是一個有理想的正直青年」(巴圖《香港紀實》)。有見於甘蔗種植園內勞工遭受不人道對待
(勞工主要是被販賣的華人和印度人),他二話不說支持勞工們提出合理訴求,且同情勞工們的處境 (這和他深受自由主義影響亦有關係)。他向加連威老伯爵 (2nd
Earl Granville) 呈交長達 10,000 字的報告,痛陳種種不公平現象。這份報告後來有助改善勞工待遇。
奈何當地富商、莊園主感到既得利益受損,紛紛上書倫敦政府,要求撤換德輔。經過一番爭論,倫敦政府選擇妥協,將德輔調往聖盧西亞 (St. Lucia),時為
1869 年。
德輔在聖盧西亞任職輔政司,十一年後 (即 1880 年) 獲委任為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1886 年轉任紐芬蘭 (Newfoundland)
總督。適值香港總督位置懸空,殖民地部遂安排德輔接手。
張連興批評德輔「有濃厚的種族歧視觀念,是一個種族歧視主義者」、「『黑暗時期』內第一個就任的港督」。對此,佘義並不苟同,說:「儘管不乏來自民間的批評聲音,他
(案:指德輔) 在 1889 年因病離港、1891
年離職前休假,卻得到廣大市民異常不捨的歡送,儼如向老朋友道別般。他未幾更被敬仰者設龕位供奉」。張氏的偏頗,或受其「愛國史觀」左右,殊非事實真相。
又德輔率先關注華人聚居地的擠迫情況,曾多次巡視有關地區,積極作出改善。
鑒於部份地主擔心改善衛生會傷及自身利益,德輔全力支持遮打爵士 (Sir Catchick Paul Chater,九龍倉大班)
提倡的「西環至中環海旁填海計劃」(Praya Reclamation
Scheme)。這個計劃的前身是「寶靈填海計劃」,由第四任港督寶靈倡議,因英商反對、經費不足,1875 年前僅能完成寶靈海旁西。隨著計劃重新展開,中環得出 57
英畝土地。今天的德輔道西,即昔日寶靈海旁西之所在地,德輔道中則為新建成的街道之一。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