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 - 85 年的中法戰爭,是中、法兩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卻刺激香港出現大規模騷亂。
中法戰爭爆發
「英法聯軍之役」結束後,法軍旋即進攻越南南部,先後佔領嘉定、定祥、邊和、永隆等省和崑崙島。1862 年 6
月,法國和越南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將西貢一帶的地區割讓給法國。次年,越南承認法國是柬埔寨的保護國。
1873 年 11 月,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安鄴率軍攻佔河內、海陽、寧平、南定等城。越南皇帝阮福時要求劉永福
(太平軍的將領,天京陷落後盤踞中越邊境,獲越南阮朝招安、封官) 率領「黑旗軍」勤王。12 月 21
日,十多人的法軍分隊遭受重創,安鄴被殺。阮福時乘勝與法國議和,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同時起用劉永福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以「黑旗軍」阻止法軍北上。
可惜法國並未因此滿足,一心想奪取越南北部。1881 年 7 月,法國國會通過撥款 240 萬法郎,作為用兵越南的軍費。1882 年 3
月,法國派遣海軍上校李威利 (Henri Laurent Rivière,又譯李維業)
率兵攻佔領河內、南定。在劉永福等人支持下,法軍一度敗退,李威利被殺。可是,隨著波滑繼任統帥,並成立由海軍少將孤拔 (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 領導的艦隊,法軍逐漸恢復過來。適值阮福時病死,繼任的阮福昇於是在 8 月 25
日和法國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自此以後,越南為法國所控制。
法軍征服越南後,打算進一步挑戰清廷。1883 年 12 月,孤拔進攻駐紮在越南紅河三角洲北部的清兵。次年 2
月,法軍攻北寧,清兵死守一個月後潰敗,接連丟失太原和興化。恭親王奕訢因而被免去首席軍機大臣、總理衙門領班大臣的職務,直隸總督李鴻章則獲委派與法國議和。
5 月 11 日,中、法兩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其中清廷同意「將所駐北圻 (案:即越南北部)
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不過,礙於駐越清兵未有及時收到撤防的命令,加上法軍強行闖入陣地,「北黎衝突」卒之出現,中、法重啟戰端。
1884 年 8 月,「馬江海戰」爆發,孤拔全殲福建水師 (洋務運動開展後,由福州船政局於 1866 年成立)。10
月,法軍攻打台灣,在淡水搶灘登陸時不敵清軍及當地鄉勇,只好對台實行海上封鎖,期間再殲南洋水師 (由沈葆楨建立),並於 1885 年 3 月底攻佔澎湖
(孤拔當時已因病逝世)。
清廷能夠轉守為攻,廣西提督馮子材起著關鍵作用。鎮南關一役,66
歲的馮子材聯同兩名兒子,指揮清兵協同「黑旗軍」奮勇作戰,迫使法軍棄守諒山。然而,高昂的戰意始終敵不過清廷求和心切。清廷最後在 1885 年 4 月 4
日與法國達成協議,宣佈停戰撤軍。
英商發戰爭財,華人罷工抗議
英國倫敦政府對中法戰爭一直保持中立,港府亦不例外。雖然如此,在港英商仍視戰爭為生財機會,紛紛與到訪的法國艦隊進行交易,為法軍提供煤炭補給、糧食支援,從中取利。
英商的做法未幾引起華人不滿。1885 年 9
月,港內的碼頭工人、駁艇工人、運輸工人集體採取行動,拒絕為法國輪船卸貨。法籍股東向法院控告有關工人,致使全體華工於 10
月發動罷工以示抗議,令整個港口運輸幾陷於癱瘓。及後,港府出動軍隊、警察巡邏市面,並大肆拘捕罷工骨幹分子,華人社會群情洶湧。
與軒尼詩善待華人不同,寶雲處事作風強硬。有見於報章把是次事件形容為暴亂,寶雲遂推動立法局通過嚴厲的《維持治安法例》,規定政府有權將涉嫌「危害本殖民地治安和正常秩序」者拘捕和驅逐出境。又華人未得總登記官批准,不得發表文告,私藏或攜帶軍火也被禁止。
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對付六國遺民、蒙古人對付漢人南人,俱施行過「不准私藏或攜帶兵器」。寶雲的做法,驟眼看來,確實與高壓政策無異
(今天不少華人認為接受英國統治等於贊成異族入主、欺壓自己,其想法由來於此)。
可是,張連興引述陳謙《香港舊事見聞錄》一段記載,多少令我們對寶雲的做法予以同情:
在港英商發了戰爭財,洋行開慶功宴會。煤炭運輸工人對此怒不可遏......於是,煤炭裝運工人成群結隊,直闖宴會酒樓,攪亂了英商的慶功宴會。
嚴禁華人私藏或攜帶軍火,與其說是刻意欺壓華人,不如被理解為:保障在港英商的人身安全,避免華洋矛盾激化。
在寶雲大力整治下,亂事歷時三日而宣告平息。港府趁機要求倫敦政府增加撥款,以加強防衛力量,獲得批准。
民族情緒不是華人罷工主因
寶雲事後推斷,罷工之所以出現,源於本地華人「大眾民族主義」(popular nationalism) 的興起。這個推斷其實並不準確,鄺健銘指出:
在 1880
年之前,不見得工人階級有很強烈的民族情意結。基層不滿西方人,繼而有社會行動,很多時候只是出於私利。例如十九世紀末中法戰爭所引發的香港騷亂,各方的反應其實也很微妙,並非純然受民族情意結所驅使。當時的北京官員很擔心香港情況會失控,因為清廷很依賴來自香港的資金與入口武器。但兩廣總督張之洞既以威迫利誘手法迫使香港工人拒絕為法國人工作,亦動員東華成員
- 例如何亞美 -
反法。有些工人所以反法,只是因為怕在廣東的親屬受到官府所擾。後來港英政府在東華醫院外駐兵,張之洞才怕事情鬧大,急發電報指示東華精英「適可而止」。
即使部份華人精英擁有一種中華民族情結,它也是極具香港特色、主張以英國模式 (民權思想、自由貿易、工業主義、立憲政治)
革新中國。這令他們發展出「三重效忠」,即同時效忠香港本土、中國大陸和英國。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高添強,《香港今昔》。
3.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4. 曾銳生,《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