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 (hygiene) 問題」在軒尼詩任內得不到解決,可謂其施政一大敗筆。
開埠初期港府對「衛生問題」的處理
香港地處華南邊陲。開埠之初,瘴氣、熱病、瘧疾等流行,令不少到港的歐籍官員、軍人、傳教士客死異鄉。據資料顯示,幾個月內,駐港英軍約有四分之一人死亡,非軍事人員則有百分之十在港病死。至於隨「東印度公司」來港的印籍人士,難逃疾病魔掌者過半。
華人主要聚居在上環一帶。該處的樓房多為舊式設計,既沒有鋪設排水渠,也沒有廁所和自來水。樓宇異常密集,令空氣不流通。尤其甚者,每層五六百呎的地方住上五六十人,致使衛生環境惡劣。
第四任港督寶靈在位時,醫務大臣 (Colonial Surgeon) 哈蘭醫生 (Dr. Harland)
曾經進言,要求港府撥款改善華人居住區的衛生環境,設立排污系統,加速處理垃圾,但因財政緊張,建議不獲接納。哈蘭醫生最後染病身亡,成為第四位死於本地流行病的醫務大臣。
羅便臣接任後,為了改善衛生環境,成立「公共衛生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Health),並在薄扶林興建第一個為市民提供清潔食水的水塘。然而,礙於種種條件,「委員會」發揮的作用不大。
歷經麥當勞、堅尼地兩任,「衛生問題」始終懸而未決。隨著人口大幅膨脹,情況甚至有惡化的跡象。
醫務大臣、測量總監互相推卸責任
軒尼詩出任港督時,「維多利亞城」已經以驚人速度發展。可是,建築施工進度畢竟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無數市民被迫在骯髒、狹小的住所裡生活,為疾病提供了擴大、傳染的溫床。
衛生環境持續惡劣,引起來港出任醫務大臣的雅加士醫生 (Dr. Ayres) 注意。1874 年,他譴責華人的住屋環境污穢不堪,連養豬都不適宜
(當時華人普遍有在住宅內養豬的習慣)。時任測量總監 (Surveyor-General) 的派斯 (J. M. Price)
表示,只要港府能夠給予足夠金錢,施工進度未嘗不可加快。
不過,無論雅加士醫生還是派斯,他們均無意承擔起改善華人居住區衛生環境的重任。雅加士醫生強調自己僅作為港府「顧問」(advisory),派斯重申自己部門之職責只是「調查」(inspectional)。
直至查維克 (Osbert Chadwick) 到港,「衛生問題」才有望得到解決。
危及英軍健康,展開深入調查
1880 年,首席軍事醫療官 (principal military medical officer)
對香港衛生情況作了一次負面報告,其中提到「這個殖民地的環境衛生,嚴重危及駐港英軍健康」。適逢英國民間相信「保持環境衛生是預防所有疾病的萬靈丹
(panacea)」,倫敦政府遂在 1881 年委派工程師查維克到香港深入調查健康和衛生情況,並於次年發表報告。查維克的報告後來促使港府成立潔淨局,時為
1883 年。
結語
由於華人生活習慣不衛生,唐樂文中將 (Edward Donovan) 不贊成軒尼詩的建議,增設華人部隊,以免有損英軍健康。
又華商擔心改善居住環境衛生的費用過於昂貴,對此大力反對。他們更常挾「保存原有風俗」之名,阻止潔淨局入屋檢查、消毒、帶走傳染病人。華商的守舊閉固、視財如命、欠缺衛生意識,卒之在
1894 年 5 月為香港 (太平山街) 帶來了一場嚴重鼠疫,超過 2,000 人因此喪生。
[主要參考資料]
1.《解密百年香港 - 洗太平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RSOQddzWU。
2.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3.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4. 黃家樑,《藏在古蹟裡的香港》。
5. 鄺智文,《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 (1857-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