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儒家」學者陳明日前在《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 (<儒家回歸還需在現代實踐中重構>),提到「當下,儒家思想或傳統文化整體無疑處在一種回歸和復興階段」。他認為,「僅從個人需求層次提升來理解儒學的復興或回歸多少有失膚淺」,「儒家文化主要的作用是在公共領域,針對國家建構、國族建構,比如制度的價值奠基、國民的認同維持等」。故此,「宋以來的由朱子所建立的那個『四書學』儒學圖景」必須被揚棄,代之以「提倡家風家訓和鄉規民約」。
陳氏之言明顯針對「港台新儒家」。後者自熊十力、梁漱溟開山以來,歷經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一直強調「儒家作為內聖之學」。儘管孔孟不乏對政治有所主張,儒家的核心關懷始終是「成就自己的人格」,用陸象山的話,即是「還我堂堂地做個人」。今陳氏竟然輕視《論》、《孟》、《大學》、《中庸》,轉為著重外爍於我的家訓、鄉約,在「港台新儒家」眼中,這只會衍生「家長主義」(paternalism)、「形式主義」,成全他律道德,窒礙人實現道德自主。
尤其嚴重的是,人依據道德自主以外的意欲去遵守家訓、鄉約,其心念很容易夾雜好名、自私。一旦從政,物以類聚,形成黨派,無私正直者必被斥逐殆盡,屆時國家管治境況堪虞。
南宋初年,朱子有見王安石「心術不正」引致「熙寧變法」失敗、新舊兩黨傾軋,於是特意標舉《四書》,以令未來為政者修心養性,避免歷史重演。此並非純粹「基於個體的人格養成方案」,而更接近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所言:「轉向『內聖』主要是為『外王』的實現作準備的……『外王』首先必須建立在『內聖』的基礎之上」。
陳氏企圖跳過成德理論,直接將儒家政治理念化為種種制度,一蹴而就的嘗試注定失敗。提倡「新康有為主義」,日後很大機會為獨裁者添上「聖君」外衣,人民則受盡束縛、改造,徹底喪失自由。換言之,接納「諸多現代價值,比如自由人權的價值」云云,永遠是空話。
峯村健司《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指出,習近平最熟讀《荀子》。觀乎荀子兩位弟子 – 韓非和李斯俱走上法家,「中國夢」是好夢還是惡夢,相信大家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