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軒尼詩離港

1882 年 3 月 7 日,軒尼詩期滿離港,由杜老誌 (M. S. Tonnochy)、馬師爵士 (又譯馬殊,Sir W. H. Marsh) 先後署任港督。長期對華人的尊重,致使他離港時得不到英商送行,卻有不少華人領袖前來道別,送上禮物和繡匾。軒尼詩後來赴毛里求斯 (Mauritius) 出任總督,是為其殖民地生涯的尾聲。1891 年 10 月 7 日,軒尼詩逝世,享年 57 歲。

對於軒尼詩的評價,持守「殖民史觀」和「愛國史觀」的學者向來有不同看法。安德葛 (G. B. Endacott) 批評,軒尼詩只顧與華人打交道,未能與西方人社群建立和諧關係,而香港在其管治下亦沒有新的土木建設。張連興則說:「輿論稱他是『最沒有民族歧視的港督』」。姑勿論如何,軒尼詩令本地華人地位有所提升,這是無容置疑一大貢獻。至於他為此開罪了既得利益者 (即歐籍人士),此也是事實。必須兩面兼顧,才能對軒尼詩作出較為公允的評價。

軒尼詩卸任後,下屆港督人選遲遲未被公佈,坊間一度充斥各種謠言。

據佘義分析,港督提名之所以延遲,原因有二:

(1) 當時香港面臨各式各樣的管治危機 (情況如同羅便臣上任前),需要一個出類拔萃的領袖予以合適處理。可惜出類拔萃的領袖不可多得;

(2) 華人勢力冒起,為歐籍人士帶來不安。雙方勢成水火,一個全新、具活力、能平息紛爭的面孔必須謹慎選擇,否則後患無窮。

歷經 12 個月,出生於愛爾蘭的寶雲爵士 (Sir George Bowen,1821 年 11 月 2 日 - 1899 年 2 月 21 日) 獲委派出任港督一職,謠言遂止。

關於寶雲的生平,將另文撰述。現在對杜老誌、馬師爵士作一簡單介紹。

杜老誌於 1841 年 12 月在孟加拉 (Bengal) 出生,蘇 (格蘭)、印 (度) 混血兒。他是第一批「官學生」,同屆還有史美 (C. C. Smith。來港兩年,1864 年晉升至總登記官,1878 年離港升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退休前任職婆羅洲及砂勞越專員、英國樞密院委員)、迪恩 (W. M. Deane。1867 年出任香港警察首長,1891 年因健康理由辭職)。1862 年,杜老誌離開印度,加入港府,相繼任職布政司、財政司、域多利監獄典獄長等。1882 年初,他在署任港督期間猝逝,享年 42 歲,葬於跑馬地墳場。

馬師爵士則是英國殖民地行政官員,1879 - 1887年出任輔政司兼核數總長,曾兩度署任港督。第一次始於 1882 年杜老誌死後,直至 1883 年 3 月寶雲抵港履新。第二次始於 1885 年 12 月,直至 1887 年 4 月,合共 16 個月。

在馬師爵士管治下,香港實行「無為而治」,得到短暫安寧、和平。各個社群被證明有足夠能力料理自身事務,不用第三者協助。香港「自治」傳統進一步鞏固。

今天位於灣仔的杜老誌道、馬師道,便是以杜、馬二人命名。另外,紅磡孖庶街之「孖庶」,乃馬師爵士另一譯名。

礙於歐籍人士不滿,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未有建築物 / 道路以軒尼詩命名。1929 年 6 月通車的「軒尼詩道」,可算是香港第一條紀念軒督的道路,特別具歷史意義。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3.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4.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5. 曾銳生,《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