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團防總局

團防局 (District Watch Committee) 的設立,既是港府「行政吸納」政治的體現,也是日後東華醫院得以創建的觸媒。

成立始末

且說 1866 年初,坊間謠傳廣州人將計劃火燒和劫掠香港。適逢當時香港警隊貪污成風,紀律敗壞,以譚亞財、何亞錫為首的數名華人領袖,遂要求港督麥當奴批准成立一支更練團,以保障他們的個人財產。初時更練團全由華人自資組成,但隨著時日的推移,不少洋商亦要求華人更練來維持治安。麥當奴有見於華人領袖能透過成功的社區動員來分擔政府的職責、改善香港的治安,其於是在 1867 年決定將更練團納入官方體系,成立團防局。

管治利益的考慮

麥當奴對華人並不友善,且主張優待歐籍人士的種族隔離政策,是典型的「白人至上主義」支持者。他之所以成立團防局,更多是出於管治利益的考慮。

高馬可有以下的描述,仔細刻劃麥當奴如何壓迫當時的華人:

箝制華人最厲害的港督,當數接替羅便臣的麥當奴......雖然他聲稱降低了罪案率,並減少香港囚犯數目,但他能這樣做是靠擴大警權,加強宵禁和大肆執行笞刑、絞刑和遞解出境 - 這些刑罰不但施用於被定罪的犯人,還施用於乞丐、麻瘋病人,以及「危險」和「可疑」人物。為舒緩香港監獄人滿之患,麥當奴在 1866 年推出解決方法 - 囚犯可以自願被打烙印或刺字,然後遞解出境,條件是他們要是潛回香港,就會被鞭笞並再次入牢服刑。

比起羅便臣,麥當奴更加相信在法律面前,歐籍人和華人不應平等。麥當奴推行更加廣泛的登記制度來管理華人。在 1866 年,他試圖管制所有進出維多利亞港的華人船舶。

只是礙於:

(1) 華人逐漸累積有大量的財富 (主要得自南下的華商),且懂得自行組織以料理各種日常事務 (源於華商的結社傳統),對港府的管治起著一定的抵抗作用。

(2) 港府當時經濟困窘,且無法依靠警隊全面維持社會治安。

麥當奴才迫不得已正視華人領袖的意見,並成立團防局 (麥當奴不以主觀立場左右管治利益的考慮,這正好反映英國人管治的高明之處)。

團防局的職能

團防局成立初期,主要負責中、上環周邊的更練及巡邏事務,以彌補警隊之不足。其須受總登記官 (Registrar General,職責包括:統籌日常的人口登記、管轄所有華人組織、協助港府與華人溝通,後來改名「華民政務司」) 監察。

成員方面,以華人為主,僅得 45 人。華人領袖則獲委任為團防局委員,負責日常的運作與管理。

「行政吸納」政治的體現

學者金耀基曾經指出,香港過去的政治模式是「行政吸納」政治。何謂「行政吸納」?簡單而言,即是透過某種方式將可能反對政府的力量吸納至建制之中,從而使政府的政策與民間有一定的配合,以鞏固政府的管治。

香港開埠初期,港督砵甸乍、戴維斯與在港英商經常鬧得不歡而散。文咸到任後,委任「渣甸洋行」大班大衛‧渣甸、哲美森洋行老闆約瑟‧艾德格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這是「行政吸納」政治的肇始。

下降至麥當奴,華人社群已慢慢取代英資財團成為對抗香港政府的民間力量。倘若更練團在民間進一步坐大、發展,這將對港府管治構成嚴重的威脅。麥當奴成立團防局,且委任華人領袖為團防局委員,正是要「反客為主」,將華人施予港府的壓力,轉化成有效減輕港府管治負擔的助力。同時,港府亦可借此改善與華人的關係,爭取華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

間接推動東院創建

團防局的成功,令麥當奴看出華人社群的潛力,對華人的自理能力尤其印象深刻。加上「大開賭禁」令他盡失歐籍人士及倫敦民間的支持。其於是趁「廣福義祠」醜聞,宣告接納梁鶴巢、陳瑞南等人的建議,批地撥款興建東華醫院,藉此拉攏華人社群以抗衡在港的歐籍人士。

結語

1891 年,總登記官駱克 (James Lockhart) 改組團防局,使之成為諮詢華人事務的主要架構。團防局自此被稱為「華人的行政局」。

直至 1941 年香港淪陷,團防局才在歷史上黯然消失。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英治中華的憂鬱 - 精英惡鬥史前史 (三之三)>。

2. 鄺健銘,<不羈放縱愛自由 - 以社會為中心的民間自治想像>,收錄於方志恆主編,《香港革新論》。

3.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4.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5. 葉國華,《維港故事:獨掌難鳴》。

6.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 (遠古至一九四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