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詔反叛一事,我們過去已經簡單提及。本章嘗試再進一步交代其中細節。
且說天寶九載 (公元七五零年) 十二月,楊國忠舉薦鮮于仲通出任「劍南節度使」。
楊國忠德鮮於仲通,薦為劍南節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蠻夷心。(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早在仲通出任節度使之前,南詔王閣羅鳳 (雲南王歸義的兒子) 已因不滿 (1) 雲南太守張虔陀與其妻子「私通」(2)
張虔陀對南詔苛索無度,起兵反叛唐朝,攻陷雲南,誅殺虔陀,取夷州三十二。
(天寶七載,公元七四八年,十二月)是歲,雲南王歸義卒,子閣羅鳳嗣,以其子鳳迦異為陽瓜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故事,南詔常與妻子俱謁都督,過雲南,雲南太守張虔陀皆私之。又多所徵求,南詔王閣羅鳳不應,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閣羅鳳忿怨,是歲,發兵反,攻陷雲南,殺虔陀,取夷州三十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換言之,劍南一帶當時正處於動蕩不安、戰禍頻仍的局面之中。
仲通就任後,按道理應該從長計議,想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以緩解南詔、唐室之矛盾。可惜的是,他沒有這樣做,西南蠻夷因此大失所望。
仲通性褊急,失蠻夷心。(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尤其甚者,鮮于仲通在天寶十載 (公元七五一年) 四月竟擺出新官上任的架勢,率領大軍討伐南詔。
夏,四月,壬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結果大敗而回。
大敗於瀘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南詔王閣羅鳳後來「遣使謝罪」,請求仲通歸還「所俘掠」。仲通卻不允許,且「囚其使」。
南詔王閣羅鳳謝罪,請還所俘掠,城雲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雲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閣羅鳳別無選擇,遂與仲通拼死一戰。仲通復於西洱河被南詔打敗。八萬士卒,死者過半 (共六萬人)。仲通勉強得不死。
時仲通將兵八萬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戰,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時值楊國忠在朝中得志,其於是極力掩埋仲通之兵敗,只奏報其戰功。
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然南詔叛變畢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不能不作處理。不久,玄宗遂下令大舉招募兩京、河南、河北兵馬,以擊南詔。
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長安、洛陽等地,旋即陷入一片「捕人至軍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聲振野」的恐怖氣氛之中。
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制,百姓有勳者免征役,時調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勳。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此乃有唐以來所未見,民間彷如人間煉獄。
盛唐詩人杜甫曾有一詩,名曰《兵車行》,其言曰: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又曰: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 (案:諷刺唐玄宗) 開邊意未已。
這絕對可作為玄宗大舉募兵時,兩京、河南、河北各地之寫照。
又李華亦目睹玄宗大舉募兵之恐怖境況,撰有<弔古戰場文>,借古諷今,其文如下: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羣。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訴?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迴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鬚。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竭,矢盡兮絃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沈沈,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玁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勳,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鳴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正當玄宗將京畿、河南、河北地區之兵馬盡數投注於討伐南詔的戰爭時,南詔早已臣服於吐蕃,以吐蕃為靠山。
閣羅鳳斂戰屍,築為京觀,遂北臣於吐蕃。蠻語謂弟為「鐘」,吐蕃命閣羅鳳為「贊普鐘」,號曰東帝,給以金印。(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天寶十載 (公元七五一年) 十一月,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
楊國忠使鮮于仲通表請己遙領劍南;十一月,丙午,以國忠領劍南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次年 (天寶十一載,公元七五二年) 六月,楊國忠又奏稱劍南兵大破吐蕃救兵 (救援南詔) 於雲南,製造唐軍處於優勢之假象。
六月,甲子,楊國忠奏吐蕃兵六十萬救南詔,劍南兵擊破之於雲南,克故隰州等三城,捕虜六千三百,以道遠,簡壯者千餘人及酋長降者獻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細考楊國忠背後之用心,他似乎深信「有賭未為輸」,有意再「賭一把」,希望唐室與南詔另開一次戰。
他卻未有想到這個看法將釀成天寶十三載 (公元七五四年) 六月的大悲劇。
侍御史、劍南留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閤羅鳳誘之深入,至大和城,閉壁不戰。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死什七八,乃引還;蠻追擊之,宓被擒,全軍皆沒。楊國忠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後死者幾二十萬人,無敢言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二十萬兩京、河南、河北地區之士兵,至此全數覆沒,化為烏有。其慘烈程度,猶如賭徒之輸盡身家財產,無怪乎玄宗事後有如下的反應:
上嘗謂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對曰:「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其實,楊國忠本為一不學無術之賭徒,不可信靠。彼竟將二十萬兩京、河南、河北地區之士兵交至他的手中,他焉能不給彼輸個一乾二淨?又彼以賭徒為宰相,以市井、鄙俗之「有賭未為輸」取代正常之外交政策,劍南兵敗,焉得不至?
復次,玄宗的外交手段有一嚴重之問題:只求「以力假人」,不重「以德服人」。
事實上,早在鮮于仲通兵敗後,閣羅鳳已有悔意,謂自己叛唐乃迫不得已。
閣羅鳳刻碑於國門,言於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倘若玄宗能行貞觀舊事 (寬恕閣羅鳳,不計前嫌),大舉徵兵固屬不必,天寶十三載之悲劇亦不致發生,而南詔卻早已歸唐矣!
正是因為玄宗背離太宗之祖訓,另闢蹊徑,以力假人,大舉徵兵由是出現,以致萬民嚎哭。玄宗復以賭博成性之楊國忠處理南詔問題,負責征討南詔,一錯再錯。結果,唐室歷代經營之睦鄰外交、中央軍力,終被玄宗毀於一旦。
南詔尚未滅,中央已空虛。凡此種種,俱為玄宗咎由自取,與人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