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三十五、史朝義弒父

肅宗上元二年 (公元七六一年) 三月,史思明為其長子史朝義所殺。

史思明之所以被殺,部份是因為他為人「猜忍好殺,群下小不如意,動至族誅,人不自保」。

史思明猜忍好殺,群下小不如意,動至族誅,人不自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作為史思明的嫡長子,史朝義雖然經常跟隨父親出征,性格「頗謙謹,愛士卒」,深得將士們的擁戴,但他始終得不到父親的寵愛,反不如弟弟史朝清。

朝義,其長子也,常從思明將兵,頗謙謹,愛士卒,將士多附之;無寵于思明,思明愛少子朝清,使守范陽......(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尤其甚者,史思明常欲殺朝義,改立朝清為太子。

......常欲殺朝義,立朝清為太子,左右頗洩其謀。(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這對史朝義來說無疑是一極為不利的處境,需要盡快尋求破解的出路。

不過,史思明、史朝義父子二人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始於「邙山之戰」後。

且說史思明於「邙山之戰」大破李光弼。史思明本來打算乘勝追擊,西入關中。其於是派遣史朝義作為前鋒,領兵「自北道襲陝城」,自己則率領大軍從南道接應。

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勝西入關,使朝義將兵為前鋒,自北道襲陝城,思明自南道將大軍繼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不料,史朝義行軍至礓子嶺,竟被唐將衛伯玉擊破。朝義多次進兵,皆為陝兵所敗。

(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三月),甲午,朝義兵至礓子嶺,衛伯玉逆擊,破之。朝義數進兵,皆為陝兵所敗。(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思明誤以為「朝義的怯懦」乃兵敗的主因。他遂怨責朝義「終不足成吾事!」,且「欲按軍法斬朝義及諸將」。

思明退屯永寧,以朝義為怯,曰:「終不足成吾事!」欲按軍法斬朝義及諸將。(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朝義後來被安排修築三隅城,以貯存軍糧。朝義築城完畢,卻因未有用上泥土加固,被思明斥責。思明又揚言「俟克陝州,終斬此賊」,朝義由是終日憂懼。

戊戌,命朝義築三隅城,欲貯軍糧,期一日畢。朝義築畢,未泥,思明至,詬怒之,令左右立馬監泥,斯須而畢。思明又曰:「俟克陝州,終斬此賊。」朝義憂懼,不知所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其實,朝義未嘗不是一位盡責的兒子。只是史思明內心早存偏見,加上未能發現、欣賞朝義的優點,對之誤會日深,朝義為求自保,終被迫走上「弒父奪位」之路。

加上駱悅、蔡文景 (朝義手下的部將) 的積極慫恿、部署,史思明終於被擒,淪為階下囚。

思明在鹿橋驛,令腹心曹將軍將兵宿衛;朝義宿於逆旅,其部將駱悅、蔡文景說朝義曰:「悅等與王,死無日矣!自古有廢立,請召曹將軍謀之。」朝義俯首不應。悅等曰:「王苟不許,悅等今歸李氏,王亦不全矣。」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悅等乃令許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將軍,至,則以其謀告之;曹將軍知諸將盡怨,恐禍及己,不敢違。是夕,悅等以朝義部兵三百被甲詣驛,宿衛兵怪之,畏曹將軍,不敢動。悅等引兵入至思明寢所,值思明如廁,問左右,未及對,已殺數人,左右指示之。思明聞有變,逾垣至廄中,自備馬乘之,悅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墜馬,遂擒之。思明問:「亂者為誰?」悅曰:「奉懷王命。」思明曰:「我朝來語失,宜其及此。然殺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長安!今事不成矣。」悅等送思明於柳泉驛,囚之,還報朝義曰:「事成矣」。朝義曰:「不驚聖人乎?」悅曰:「無。」(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駱悅、蔡文景等人發動政變時,周摯、許叔冀 (史思明的部將) 尚在福昌。周摯驟聞史思明被生擒、囚禁的消息,「驚倒於地」。其卒被史朝義殺害。

時周摯、許叔冀將後軍在福昌,悅等使許季常往告之,摯驚倒於地;朝義引軍還,摯、叔冀來迎,悅等勸朝義執摯,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至於史思明,則被縊殺於柳泉,享年五十八歲。

軍至柳泉,悅等恐眾心未壹,遂縊殺思明,以氈裹其尸,橐駝負歸洛陽。(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思明被殺後,史朝義即皇帝位,改元顯聖。

朝義即皇帝位,改元顯聖。(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他又暗中派人至范陽,敕令張通儒等人殺害史朝清及其母辛氏,剷除異己。

密使人至范陽,敕散騎常侍張通儒等殺朝清及朝清母辛氏並不附己者數十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經過一輪混戰,史朝清的殘餘勢力終被肅清,范陽正式為史朝義所控制。

其黨自相攻擊,戰城中數月,死者數千人,范陽乃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朝義起用部將李懷仙為范陽尹、燕京留守,負責鎮守范陽。

義以其將柳城李懷仙為范陽尹、燕京留守。(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可是,史朝義所部節度使多為安祿山的舊將,不受朝義節制。這意味著朝義在「安史陣營」中的地位並不牢固。

時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而朝義所部節度使皆安祿山舊將,與思明等夷,朝義召之,多不至,略相羈縻而已,不能得其用。(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我們不妨說,「史朝義弒父」更多是一自保的、迫不得已的倫理慘劇,而非徹底成功的政治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