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四、曠日持久:唐室、「安史陣營」勢力的消長

自天寶十五載中期開始,唐軍、安史叛軍漸處於一膠著狀態,戰事顯得曠日持久。

唐室勤王力量日盛

是時,來瑱、劉客奴、董秦、王玄志皆參與唐室的勤王隊伍,於阻遏安史叛軍的推進上起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四月) 楊國忠問士之可為將者於左拾遺博平張鎬及蕭昕,鎬、昕薦左贊善大夫永壽來瑱。丙午,以瑱為穎川太守。賊屢攻之,瑱前後破賊甚眾,加本郡防禦使,人謂之「來嚼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四月) 安祿山使平盧節度使呂知誨誘安東副大都護馬靈察,殺之。平盧游弈使武陟劉客奴、先鋒使董秦及安東將王玄志同謀討誅知誨,遣使逾海與顏真卿相聞,請取范陽以自效。真卿遣判官賈載繼糧及戰士衣助之。真卿時惟一子頗,才十餘歲,使詣客奴為質。朝廷聞之,以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賜名正臣;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董秦為平盧兵馬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李光弼方面,其雖久圍博陵不下,被迫「解圍而南」。然而,他卻始終未有被跟隨其後之史思明追擊,反與郭子儀一同率領部隊進入井陘 (太行山的險要關隘之一,而太行山乃關中兵馬通往河北之孔道,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留常山太守王輔坐鎮景城、河間團練兵死守常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戰略調動。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六月) 李光弼圍博陵未下,聞潼關不守,解圍而南。史思明踵其後,光弼擊卻之,與郭子儀皆引兵入井陘,留常山太守王輔將景城、河間團練兵守常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儘管平盧節度使劉正臣一度進襲范陽 (安史叛軍的大本營) 失敗 (這和當時顏真卿誤聞李光弼出井陘,收斂軍隊返還平原,不插手河北軍事有關),「士卒死者七千餘人」。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六月) 平盧節度使劉正臣將襲范陽,未至,史思明引兵逆擊之,正臣大敗,棄妻子走,士卒死者七千餘人。初,顏真卿聞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出井陘,即斂軍還平原,以待光弼之命。聞郭、李西入井陘,真卿始復區處河北軍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隨著顏真卿「復區處河北軍事」,唐室於河北的平亂行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肅宗於靈武即位後,其一方面招降曾經跟從安祿山謀反的同羅、突厥部眾。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同羅、突厥從安祿山反者屯長安苑中,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千騎,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胡,盜據邊地。上遣使宣慰之,降者甚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一方面起用崔光遠、蘇震、呂諲、楊綰、崔器。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同羅、突厥之逃歸也,長安大擾,官吏竄匿,獄囚自出。京兆尹崔光遠以為賊且遁矣,遣吏卒守孫孝哲宅。孝哲以狀白祿山,光遠乃與長安令蘇震帥府、縣官十餘人來奔。己卯,至靈武,上以光遠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使之渭北招集吏民;以震為中丞。震,瑰之孫也。祿山以田乾真為京兆尹。侍御史呂諲、右拾遺楊綰、奉天令安平崔器相繼詣靈武;以諲、器為御史中丞,綰為起居舍人、知制誥。(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有一李嗣業,任職「河西節度副使」。其初不欲依從肅宗之命令,領兵五千至靈武,後經段秀實之極力勸導,嗣業才回心轉意。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上命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將兵五千赴行在,嗣業與節度使梁宰謀,且緩師以觀變。綏德府折衝段秀實讓嗣業曰:「豈有君父告急而臣子晏然不赴者乎!特進常自謂大丈夫,今日視之,乃兒女子耳!」嗣業大慚,即白宰如數發兵,以秀實自副,將之詣行在。(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另有一李棲筠,亦遣精兵七千人前往勤王。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上又徵兵於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發精兵七千人,勵以忠義而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細究唐室比安史叛軍優勝的原因,莫過於:其多了一重道德的、忠義的精神。這在「綏德府折衝段秀實讓嗣業曰:『豈有君父告急而臣子晏然不赴者乎!特進常自謂大丈夫,今日視之,乃兒女子耳!』嗣業大慚,即白宰如數發兵,以秀實自副,將之詣行在」、「行軍司馬李棲筠發精兵七千人,勵以忠義而遣之」可以充分反映。

顏真卿不久向河北諸郡、河南及江淮地區發放「肅宗於靈武即皇帝位」的消息,諸道得悉肅宗已經即位,其徇國之心日益堅固。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顏真卿以蠟丸達表於靈武。以真卿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並致赦書,亦以蠟丸達之。真卿頒下河北諸郡,又遣人頒於河南、江、淮。由是諸道始知上即位於靈武,徇國之心益堅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郭子儀後來又領兵五萬抵達靈武,靈武勤王部隊氣勢大振,人自此有興復之望。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郭子儀等將兵五萬自河北至靈武,靈武軍威始盛,人有興復之望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唐軍以郭子儀、李光弼為首,軍政修理得宜。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 八月,壬午朔,以子儀為武部尚書、靈武長史,以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並同平章事,餘如故。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赴太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先是,河東節度使王承業軍政不修,朝廷遣待御史崔眾交其兵,尋遣中使誅之;眾侮易承業,光弼素不平。至是,敕交兵於光弼,眾見光弼,不為禮,又不時交兵,光弼怒,收斬之,軍中股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加上將士多有誓死護唐的決心,這是唐室可以與叛軍周旋的重要關鍵。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唐室此時並不希望借回紇、吐蕃之手以討賊,其似乎恐怕回紇、吐蕃會乘唐室內亂,伺機奪取利益。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八月) 回紇可汗、吐蕃贊普相繼遣使請助國討賊,宴賜而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安史陣營」流弊叢生,勢力轉衰

相比之下,「安史陣營」則越來越不堪。

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後,其旋即出現內部鬥爭的現象。

孫孝哲為安祿山所寵信、任用,專權用事。其一方面「常與嚴莊爭權」,一方面豪侈無節制,敢於殺戮,關中諸將無不對之反感。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六月) 安祿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關,凡十日,乃遣孫孝哲將兵入長安,以張通儒為西京留守,崔光遠為京兆尹;使安忠順將兵屯苑中,以鎮關中。孝哲為祿山所寵任,尤用事,常與嚴莊爭權;祿山使監關中諸將,通儒等皆受制於孝哲。孝哲豪侈,果於殺戮,賊黨畏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崔光遠後來被迫出走,歸附肅宗,這和孫孝哲亦有關係。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同羅、突厥之逃歸也,長安大擾,官吏竄匿,獄囚自出。京兆尹崔光遠以為賊且遁矣,遣吏卒守孫孝哲宅。孝哲以狀白祿山,光遠乃與長安令蘇震帥府、縣官十餘人來奔。己卯,至靈武,上以光遠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使之渭北招集吏民;以震為中丞。震,瑰之孫也。祿山以田乾真為京兆尹......(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就安祿山個人而言,其亦過份殘忍,且殺戮太深。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祿山命搜捕百官、宦者、宮女等,每獲數百人,輒以兵衞送洛陽。王、侯、將、相扈從車駕、家留長安者,誅及嬰孩。(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安祿山使孫孝哲殺霍國長公主及王妃、附馬等於崇仁坊,刳其心,以祭安慶宗。凡楊國忠、高力士之黨及祿山素所惡者皆殺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鐵棓揭其腦蓋,流血滿街。己巳,又殺皇孫及郡、縣主二十餘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縱使陳希烈、張均、張垍的加入一度令「賊勢大熾,西脅汧、隴,南侵江、漢,北割河東之半」,這有利的形勢終究無法持續 (蓋此乃怨憤之交織使然,並無一道義之精神在背後以作支撐)。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陳希烈以晚節失恩,怨上,與張均、張垍等皆降於賊。祿山以希烈、垍為相,自餘朝士皆授以官。於是賊勢大熾,西脅汧、隴,南侵江、漢,北割河東之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另外,《通鑑》指出,「賊將皆粗猛無遠略,既克長安,以為得志,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無復西出之意」乃唐室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實力之關鍵。

然賊將皆粗猛無遠略,既克長安,以為得志,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無復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無追迫之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玄宗西走期間,重用崔渙、第五琦 (擅於理財,「經濟重心南移」之推動者),頗思整頓。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庚午,上皇至巴西;太守崔渙迎謁。上皇與語,悅之,房琯復薦之,即日,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韋見素為左相。渙,玄暐之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八月)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遣錄事參軍第五琦入蜀奏事,琦言於上皇,以為:「今方用兵,財賦為急,財賦所產,江、淮居多,乞假臣一職,可使軍無乏用。」上皇悅,即以琦為監察御史、江淮租庸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肅宗即位後,其更大舉吸收曾經跟隨安祿山謀反的同羅、突厥部眾。

同羅、突厥從安祿山反者屯長安苑中,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千騎,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胡,盜據邊地。上遣使宣慰之,降者甚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同羅、突厥相繼叛去,無疑令安史叛軍的實力大削。其形勢漸趨不利。

加上安祿山貪圖享樂。

初,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又以山車、陸船載樂往來;又出宮人舞《霓裳羽衣》;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又引犀、象入場,或拜,或舞。安祿山見而悅之,既克長安,命搜捕樂工,運載樂器、舞衣,驅舞馬、犀、象皆詣洛陽。(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民心 (包括梨園弟子) 多傾向思慕唐室,不滿安祿山之殘忍、苛索。

祿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盛奏眾樂;梨園弟子往往歔欷泣下,賊皆露刃睨之。樂工雷海清不勝悲憤,擲樂器於地,西向慟哭。祿山怒,縛於試馬殿前,支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祿山聞向日百姓乘亂多盜庫物,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又令府縣推按,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民間騷然,益思唐室。(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京畿豪傑」紛紛自組義軍,反抗安祿山的管治。

自上離馬嵬北行,民間相傳太子北收兵來取長安,長安民日夜望之,或時相驚曰:「太子大軍至矣!」則皆走,市裡為空,賊望見北方塵起,輒驚欲走。京畿豪傑往往殺賊官吏,遙應官軍;誅而復起,相繼不絕,賊不能制。其始自京畿、鄜、坊至於岐、隴皆附之,至是西門之外率為敵壘,賊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關,北不過雲陽,西不過武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唐室經濟基礎漸告殷實。

江、淮奏請貢獻之蜀、之靈武者,皆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道路無壅,皆薛景仙之功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安史陣營」只好憑藉史思明的軍事勝利以苟延殘喘。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是月,史思明、蔡希德將兵萬人南攻九門。旬日,九門偽降,伏甲於城上。思明登城,伏兵攻之;思明墜城,鹿角傷其左脅,夜,奔博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八月) 史思明再攻九門,辛卯,克之,所殺數千人;引兵東圍藁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辛丑,史思明陷蒿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 九月,壬子,史思明圍趙郡,丙辰,拔之;又圍常山,旬日,城陷,殺數千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總結

由於「彼竭我盈」,唐室逐漸能夠抵抗安史叛軍。

肅宗後來更得到父親承認其帝位的合法性,且打算向回紇借兵,唐室的勤王力量更盛。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八月) 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己亥,上皇臨軒,命韋見素、房琯、崔渙奉傳國寶玉冊詣靈武傳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九月) 上雖用朔方之眾,欲借兵於外夷以張軍勢,以豳王守禮之子承寀為敦煌王,與僕固懷恩使於回紇以請兵。又發拔汗那兵,且使轉諭城郭諸國,許以厚賞,使從安西兵入援。李泌勸上:「且幸彭原,俟西北兵將至,進幸扶風以應之;於時庸調亦集,可以贍軍。」上從之。戊辰,發靈武。(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惟「安史之亂」期間,唐室盡調隴右、河西、安西、北庭、朔方等鎮的兵馬入京勤王,以致邊防守備空虛。河西諸胡部落、同羅、南詔乘機入侵,這多少加劇了唐室之邊患。

(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六月)王思禮至平涼,聞河西諸胡亂,還,詣行在。初,河西諸胡部落聞其都護皆從哥舒翰沒於潼關,故爭自立,相攻擊;而都護實從翰在北岸,不死,又不與火拔歸仁俱降賊。上乃以河西兵馬使周泌為河西節度使,隴右兵馬使彭元耀為隴右節度使,與都護思結進明等俱之鎮,招其部落。以思禮為行在都知兵馬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九月) 阿史那從禮說誘九姓府、六胡州諸胡數萬眾,聚於經略軍北,將寇朔方,上命郭子儀詣天德軍發兵討之。左武鋒使僕固懷恩之子玢別將兵與虜戰,兵敗,降之;既而復逃歸,懷恩叱而斬之。將士股慄,無不一當百,遂破同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九月) 南詔乘亂陷越巂會同軍,據清溪關;尋傳、驃國皆降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又向回紇借兵,亦下開了日後「回紇劫掠兩京 (指長安、洛陽)」、「回紇苛索」等問題,這對唐室的統治是構成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