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二十一、不仕無義:甄濟、蘇源明

亂世從來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好時機。「安史之亂」期間,有兩位人物以「不仕無義」垂名於史冊,這兩人分別是:甄濟、蘇源明。

據《舊唐書》記載,甄濟,字孟成,中山無極人,家於衛州。其少年孤獨,天寶中葉隱居於衛州青岩山,以個人優良的操行聞名於世。

甄濟,字孟成,中山無極人,家於衛州。少孤,天寶中隱居衛州青岩山,人伏其操行,約不畋漁。(《舊唐書‧忠義傳下》)

初,汲郡甄濟,有操行,隱居青巖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安史之亂」爆發前,出任採訪使的安祿山曾上表舉薦甄濟,使甄濟被授予「試大理評事,充范陽郡節度掌書記」(換言之,安祿山對甄濟高度賞識)。

採訪使安祿山表薦之,授試大理評事,充范陽郡節度掌書記。(《舊唐書‧忠義傳下》)

安祿山為採訪使,奏掌書記。(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然而,安祿山的異志不久被甄濟發現。甄濟因此假裝「得風疾,舁歸家」,目的在於遠離安祿山的陣營,避免成為不忠者的「幫凶」。

天寶末,安祿山有異志,謀以智免。衛縣令齊誠信可托,乃求使至衛,具以誠告。弟憕密求羊血以為備,至夜,偽嘔血疾不能支,遂舁歸。(《舊唐書‧忠義傳下》)

濟察祿山有異志,詐得風疾,舁歸家。(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天寶十四載 (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起兵范陽,揭開謀反的序幕。其一度派遣蔡希德率領行戮者李掞等二人,封刀召甄濟出山襄助,被甄濟毅然拒絕。

及祿山反,使偽節度使蔡希德領行戮者李掞等二人,封刀來召,察濟詐不起,即就戮之。濟以左手書云:「去不得!」李掞持刀而前,濟引首以待,希德歔欷嗟歎之,曰「李掞退。」以實病報祿山。(《舊唐書‧忠義傳下》)

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祿山被殺後,安慶緒復遷甄濟至東都洛陽的安國觀。適逢廣平王李俶於一個多月後收復東都,甄濟於是親自至軍門謁見,以示歸唐之心。

後安慶緒亦使人至縣,強舁至東都安國觀。經月餘,代宗收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謁,乃送上都。(《舊唐書‧忠義傳下》)

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月餘,會廣平王俶平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謁。(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甄濟後來被安排至長安。肅宗起用他為「祕書郎」,負責「館之於三司,使令受偽命官瞻望,以愧其心」。

肅宗館之於三司,使令受偽命官瞻望,以愧其心。授祕書郎......(《舊唐書‧忠義傳下》)

甄濟歷任太子舍人、刑部員外郎、著作郎、侍御史等官職後,其最後於襄州去世。

授祕書郎,轉太子舍人。寶應初,拜刑部員外郎。魏少遊奏授著作郎、兼侍御史,終於襄州。(《舊唐書‧忠義傳下》)

憲宗元和年間,有一襄州節度使袁滋,曾上奏稱許甄濟的節行。憲宗因此下詔曰:

符風樹節,謂之立名,歿加襃贈,所以誘善。故朝散大夫、祕書省著作郎、兼侍御史甄濟,早以文雅,見稱於時。嘗因辟召,亦佐戎府。而能保堅貞之正性,不履危機;睹逆亂之潛萌,不從脅污。義聲可傳於竹帛,顯贈未賁於松楸。藩方所陳,允恊彝典,追加命秩,以獎忠魂。可贈祕書少監。(《舊唐書‧忠義傳下》)

甄濟的道德人格,至此大白於世。

除了甄濟,尚有一蘇源明,亦「稱病不受祿山官」。

蘇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預,字弱夫。天寶年間進士,更試集賢院,不久升遷為太子諭德。其後來外調為東平太守,召拜國子司業。安祿山陷京師,其「稱病不受祿山官」。故此,肅宗收復兩京後,他被擢用為考功郎中、知制誥。

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上擢為考功郎中、知制誥。(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甄濟、蘇源明的「不仕無義」,可謂與商朝末年之伯夷、叔齊「餓死首陽之山,義不食周粟」一脈相承。關於伯夷、叔齊的事跡,筆者過去曾說:

當武王興兵伐紂時,商有伯夷、叔齊扣馬而諫,武王不理,終在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亡商朝。西周立,伯夷叔齊卻沒臣服於武王,反餓死首陽之山,義不食周粟。因此事,孔子稱二人為「古之仁人」,司馬遷另開《伯夷叔齊列傳》,予二人高度讚揚,唐韓愈亦有《伯夷頌》。由此反映中國人之重道德氣節,且以道德氣節之有無為評價古人之標準。(拙著《先秦史概述》)

甄濟、蘇源明的行為,被視作「道德氣節於唐朝的具體展現」,這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