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三十九、河東軍亂

上元二年 (公元七六零年),王思禮逝世。思禮死前一年,其曾被朝廷加封為「司空」(當時思禮任職「河東節度使」),成為自唐代開國以來第一位「不為宰相而拜三公」的官員。

閏月,丁卯,加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為司空。自武德以來,思禮始不為宰相而拜三公。(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又思禮出任「河東節度使」時,保存了當地大量物資,所謂「積米百萬斛」。思禮本來打算輸米五十萬斛至京師,卻因突如其來的離世而導致米糧耗散,計劃告吹 (和繼任人管崇嗣「為政寬弛,信任左右」,處置不善有關)。

初,王思禮為河東節度使,資儲豐衍,贍軍之外,積米百萬斛,奏請輸五十萬斛於京師。思禮薨,管崇嗣代之,為政寬弛,信任左右,數月間,耗散殆盡,惟陳腐米萬餘斛在。(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肅宗改派鄧景山 (「劉展之亂」後被召還京師) 出任「河東節度使」,嚴格檢查米糧的數量,以避免耗散。不料,景山檢校過嚴,將士又多有私吞白米,河東軍中由是人人惶恐。

上聞之,以鄧景山代之。景山至,則鉤校所出入,將士輩多有隱沒,皆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江淮都統李峘畏失守之罪,歸咎於浙西節度使侯令儀,丙子,令儀坐除名,長流康州;加田神功開府儀同三司,徙徐州刺史;征李峘、鄧景山還京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尤有進者,景山缺乏「人本意識」(即不把河東將士當作人看待),且執法過猛。河東軍因而反叛,殺死景山。

上聞之,以鄧景山代之。景山至,則鉤校所出入,將士輩多有隱沒,皆懼。有裨將抵罪當死,諸將請之,不許;其弟請代兄死,亦不許;請入一馬以贖死,乃許之。諸將怒曰:「我輩曾不及一馬乎!」遂作亂,癸丑,殺景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直至肅宗承認景山處置失當,不復追究河東軍,且答應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河東軍亂」才告一段落。

上以景山撫御失所以致亂,不復推究亂者,遣使慰諭以安之。諸將請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雲京奏張光晟為代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