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李泌才華出眾,這由他所提出的見解可略窺一二。
《通鑑》有以下一段記載: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十二月)
上問李泌曰:「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對曰:「臣觀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此豈有雄據四海之志邪!今獨虜將或為之用,中國之人惟高尚等數人,自餘皆脅從耳。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上曰:「何故?」對曰:「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縶其四將也,從祿山者,獨承慶耳。願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徵之兵軍於扶風,與子儀、光弼互出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里,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來春復命建寧為范陽節度大使,並塞北出,與光弼南北掎角以取范陽,覆其巢穴。賊退則無所歸,留則不獲安,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上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且說肅宗問李泌:「安史之亂」何時得以平定?李泌回答:「安史之亂」不出兩年即可被平定,理由是
(1) 安史叛軍根本沒有「雄據四海之志」 (「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可證)。
(2) 大部份叛軍將士皆是被迫跟從安祿山,非真心誠意支持祿山也。
又李泌向肅宗建議以下的軍事策略:
第一,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致使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開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開長安,以阻遏叛亂之勢蔓延。
第二,敕令郭子儀勿取華陰,以確保兩京之道常通。新徵得之兵馬可駐於扶風,與郭子儀、李光弼互相出擊叛軍,叛軍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叛軍往來數千里,疲於奔命。其餘唐室的勤王部隊,則「以逸待勞」。叛軍襲來「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消耗安史叛軍的實力。
第三,到了來年的春天,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由塞北出兵,與李光弼南北夾擊以取范陽,覆其巢穴。叛軍退留失據,唐軍即可「四合而攻之」,將安史叛軍一網成擒。
毛澤東曾言「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其實,早於唐中葉,李泌已悟透箇中要旨,並應用於軍事策略上。
李泌軍事智慧如此高超,無怪乎肅宗對他予以高度的信任。
《通鑑》又有另一段記載: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春,正月)
上謂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對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漢、魏以來,雖以郡縣治民,然有功則錫以茅土,傳之子孫,至於周、隋皆然。唐初,未得關東,故封爵皆設虛名,其食實封者,給繒布而已。貞觀中,太宗欲復古制,大臣議論不同而止。由是賞功者多以官。夫以官賞功有二害,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為子孫之遠圖,務乘一時之權以邀利,無所不為。向使祿山有百里之國,則亦惜之以傳子孫,不反矣。為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於人臣乃萬世之利也。」上曰:「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此肅宗問「如何酬報郭子儀、李光弼之大功?」。李泌主張,肅宗當賜郭子儀、李光弼以爵位、土地,而不是官職。
李泌指出,以官賞功有兩大害處:(1) 非才則廢事 (2)
權重則難制。相反,以爵位、土地賞功,爵位多為虛名,土地則有助減少亂事,所謂「向使祿山有百里之國,則亦惜之以傳子孫,不反矣」,且不難於控制,這絕對是有利無害。
李泌之政治才能,可謂盡見於此。又他援引漢、魏、周、隋、唐初之史事以證立己說,可見他熟讀史籍,為一「經世型」的儒家人物。
不過,樹大招風。李泌才華雖高,其卻為肅宗皇后張良娣、宦官李輔國所厭惡。
時張良娣與李輔國相表裡,皆惡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建寧王倓不滿張、李二人加害李泌,多次於肅宗面前述說二人罪惡,反為二人所譖告,被賜死。
建寧王倓謂泌曰:「先生舉倓於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倓以良娣為言。泌曰:「此非人子所言,願王姑置之,勿以為先。」倓不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建寧王倓數於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於上曰:「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上怒,賜倓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廣平王李俶打算去除張、李二人,李泌以「王不見建寧之禍乎?」,加以勸止。
俶謀去輔國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見建寧之禍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我們可說,李俶得以倖免於難,全賴李泌。
其實,李泌一早決定,於京師平定後,即歸隱山林。
俶曰:「竊為先生憂之。」泌曰:「泌與主上有約矣。俟平京師,則去還山,庶免於患。」俶曰:「先生去,則俶愈危矣。」泌曰:「王但盡人子之孝。良娣婦人,王委曲順之,亦何能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他根本無意於爭權奪利。
張、李二人對李泌步步進迫,這只反映出二人品格之卑下,無損於李泌人格之光輝、偉大。
反而,肅宗最後沒有聽從李泌的建議,先取范陽,而決定直取兩京,這倒令李泌大失所望,心痛欲絕。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二月)
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江、淮庸調亦至洋川、漢中,上自散關通表成都,信使駱驛。長安人聞車駕至,從賊中自拔而來者日夜不絕。西師憩息既定,李泌請遣安西及西域之眾,如前策並塞東北,自歸、檀南取范陽。上曰:「今大眾已集,庸調亦至,當乘兵鋒搗其腹心,而更引兵東北數千里,先取范陽,不亦迂乎?」對曰:「今以此眾直取兩京,必得之。然賊必再強,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上曰:「何也?」對曰:「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銳,攻祿山已老之師,其勢必克。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餘眾,遁歸巢穴,關東地熱,官軍必困而思歸,不可留也。賊休兵秣馬,伺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征戰之勢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於寒鄉,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上曰:「朕切於晨昏之戀,不能待此決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明儒羅整菴曾評論說:
且如唐安祿山既犯東京,眷留不去。李泌、郭子儀皆請先取范陽以覆其巢穴,此真識形勢者也。肅宗急於收復,不從其策。河北之地,由此失之,終唐之世而不能復。(《困知記》)
李泌雖然才高,但卻遇上一位一意孤行的愚蠢君主,這焉能不令人為之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