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二十九、逐糧天子:「三門險灘」的問題

早自西魏宇文泰開始,「關中本位政策」已經施行。所謂「關中本位政策」,是指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集中於關中地區,以拱衛建立於關中的政權。「關中本位政策」的施行歷隋唐而未有改變。

隋文帝統一南北,山東、江南地區先後納入隋之版圖。山東原為北齊之故地。由於北齊之君主重視文治,加上北周滅北齊之戰爭未有造成嚴重的破壞,山東地區的物資尚算可觀。至於江南地區,由於三國六朝以來人民積極的開墾、發展,當地物產日益豐富,經濟日漸富裕。

文帝首先開鑿廣通渠,以打通關中、河南地區,令河南、山東一帶的物資得以順利送入關中。

煬帝繼位後,由於貪戀江南美景,其於是下令開鑿通濟渠,又疏通邗溝、江南河。連接河南、江淮的運河系統於是形成。

隋朝傾覆,運河漸漸發揮出其左右政治、經濟的作用。不少江淮地區的物資,藉著江南運河系統,從南方調送至河南地區。洛陽更是物資集結之要地。當時,在眾多被運送的物資之中,以糧食最為主要。又運河有時亦會協助士兵的運輸。

儘管江南等地的物資可藉運河系統調送至洛陽,再由洛陽經廣通渠運至關中,但是,從洛陽到長安一段,有三門險灘,為煬帝修建運河時未有顧及(見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險灘的存在,往往造成運糧困難、糧食損失、運費上升等一連串問題。

適逢唐高宗以後,朝廷大為擴張,長安人口膨脹,加上府兵制漸變為募兵制,軍需民食大增,關中糧食供應於是大有問題(參考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

高宗、武則天、中宗更曾多次前往洛陽就食,高宗、武則天以洛陽為東都亦源出於此。

景龍三年(己酉,公元七零九年),關中再度出現糧食不足的問題。人民飽受飢餓之苦,而「米斗百錢」。

是歲,關中饑,米斗百錢。(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中宗下令運送山東、江、淮地區的糧食至京師,但運送並不順利,「牛死什八九」。

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什八九。(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當時,群臣皆建議到洛陽就食,但中宗礙於韋后,不能東行。其於是發怒道:「豈有逐糧天子邪!」。

群臣多請車駕復幸東都,韋后家本杜陵,不樂東遷,乃使巫覡彭君卿等說上云:「今歲不利東行。」後復有言者,上怒曰:「豈有逐糧天子邪!」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逐糧天子」的說法固然是中宗的晦氣話,但由此而反映出的「三門險灘」問題,確是唐室一大需要處理的問題。此問題卒由後來的唐玄宗予以解決。他命裴耀卿、韋堅相繼改善河道運輸-改直運為分段運輸、修陸路繞過三門險灘、關中另開運河以達長安(參考王業健<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因而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