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三年(丁未,公元七零七年)七月,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此大事為: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
關於李重俊發動政變的原因,其中之一當為他得不到韋皇后、武氏集團(以武三思為首)的支持、信任。
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惡之;特進德靜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其次則是安樂公主(中宗的女兒)的逐漸冒起。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野。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由於中宗的縱容,安樂公主的行為日益變本加厲。其甚至自稱為「皇太女」。
自請為皇太女,上雖不從,亦不譴責。(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這其實意味著安樂公主有意做女皇帝,對太子李重俊的地位構成威脅。
安樂公主常和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一起欺侮太子,呼之為奴。武崇訓更慫恿安樂公主向中宗建議廢太子。
安樂公主與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常陵侮太子,或呼為奴。崇訓又教公主言於上,請廢太子,立己為皇太女。太子積不能平。(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當時,武氏在朝中的勢力強大,中宗又聽信韋皇后、安樂公主的說話,太子李重俊意圖自保,其不能不尋求外援。於是,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成為太子聯絡以發動政變的對象。政變在七月,辛丑發生,武三思、武崇訓及其黨羽十餘人被殺。
秋,七月,辛丑,太子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羽林千騎兵三百餘人,殺三思、崇訓於其第,並親黨十餘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太子、李多祚等人領兵自肅章門斬關而入,打算捉拿上官婉兒。中宗於是和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登玄武門樓暫避。劉景仁則被安排率領飛騎百餘人屯駐於樓下。
又使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及其子天水王禧分兵守宮城諸門,太子與多祚引兵自肅章門斬關而入,叩閣索上官婕妤。婕妤大言曰:「觀其意欲先索婉兒,次索皇后,次及大家。」上乃與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使左羽林大將軍劉景仁帥飛騎百餘人屯於樓下以自衛。(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朝廷官員方面,楊再思、蘇瑰、李嶠、宗楚客、紀處訥等,率兵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
楊再思、蘇瑰、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擁兵二千餘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李多祚欲上玄武門樓,被宿衛拒阻。
多祚先至玄武樓下,欲升樓,宿衛拒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正當太子等人與中宗等在玄武門樓僵持時,中宗身旁的楊思勖自薦出擊李多祚。中宗允許。楊思勖於是斬殺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太子陣營之士氣頓挫。
多祚與太子狐疑,按兵不戰,冀上問之。宮闈令石城楊思勖在上側,請擊之。多祚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為前鋒總管,思勖挺刃斬之,多祚軍奪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中宗又答應李多祚手下之將士「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結果,多祚兵敗如山倒。
上據檻俯謂多祚所將千騎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於是千騎斬多祚、承況、禕之、忠義,餘眾皆潰。(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李多祚既為太子李重俊作反之主力。主力已經土崩瓦解,太子終敗走終南山,最後為左右所殺。
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門,將殺宗楚客、紀處訥,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騎走終南山,至鄠西,能屬者才數人,憩於林下,為左右所殺。上以其首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梟之朝堂。更成王千里姓曰蝮氏,同黨皆伏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太子李重俊之謀反無疑是由其與武氏、韋皇后、安樂公主集團之衝突所激發。而透過這次政變,我們可以看到兩項重要事實:
(一) 玄武門的掌握、控制對於政變的成敗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二) 羽林軍(即中央禁衛軍)的支持是政變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由中宗率領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登上玄武門樓,命劉景仁屯於樓下,再而說服宿衛之士倒戈,又由太子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起兵、李多祚強行上玄武門等舉動,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項事實已被中宗、李重俊、李多祚明白、了解。而中宗最後得以脫險,全因他最能控制玄武門、羽林軍(即中央禁衛軍)之緣故。
關於玄武門之地形、羽林軍之控制如何影響初唐政變之成敗,陳寅恪論之頗詳,可參考《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李重俊雖然失敗,但武三思、武崇訓之死亦為武氏集團帶來打擊,韋后、安樂公主等人不能說不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