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一百二十三、儒學衰微

武后之崇信佛教,我們過去已經說過。只是,更重要的是,其在位期間,儒學竟走進了衰頹之路。此不得不被吾人大書特書。

武后之所以令得儒學衰頹,原因有二。

第一,她稱制以來,多以武氏諸王及駙馬都尉為成均祭酒,博士、助教多非儒士。

太后自稱制以來,多以武氏諸王及駙馬都尉為成均祭酒,博士、助教亦多非儒士。(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第二,學校在她主政二十年間盡被廢棄。

又因郊丘,明堂,拜洛,封嵩,取弘文國子生為齋郎,因得選補。由是學生不復習業,二十年間,學校殆廢,而曏時酷吏所誣陷者,其親友流離,未獲原宥。(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失去了「硬件」,「軟件」自然講不上。韋嗣立因此上疏說:「時俗侵輕儒學,先王之道,弛廢不講。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國學,不聽以他岐仕進」。

鳳閣舍人韋嗣立上疏,以為:「時俗侵輕儒學,先王之道,弛廢不講。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國學,不聽以他岐仕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嗣立又希望武后為被酷吏殘害者昭雪,「死者追復官爵,生者聽還鄉里」。

又,自揚、豫以來,制獄漸繁,酷吏乘間,專欲殺人以求進。賴陛下聖明,周、丘、王、來相繼誅殛,朝野慶泰,若再覩陽和。至如仁傑、元忠,往遭按鞫,亦皆自誣,非陛下明察,則已為葅醢矣;今陛下升而用之,皆為良輔。何乃前非而後是哉?誠由枉陷與甄明耳。臣恐曏之負冤得罪者甚衆,亦皆如是。伏望陛下弘天地之仁,廣雷雨之施,自垂拱以來,罪無輕重,一皆昭洗,死者追復官爵,生者聽還鄉里。如此,則天下皆知昔之枉濫,非陛下之意,皆獄吏之辜,幽明歡欣,感通和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可惜武后不從。

太后不能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嗣立在家亦甚能友愛兄長,為一典型的儒家人物。

嗣立,承慶之異母弟也。母王氏,遇承慶甚酷,每杖承慶,嗣立必解衣請代;母不許,輒私自杖,母乃為之漸寬。承慶為鳳閣舍人,以疾去職。嗣立時為萊蕪令,太后召謂曰:「卿父嘗言:『臣有兩兒,堪事陛下。』卿兄弟在官,誠如父言。朕今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卽日拜鳳閣舍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可是,武周背後之精神本非儒家的,而有近於法家的。嗣立之言卒不為武后所接受,事亦宜矣。

後世史家每以李唐崇信佛、道,輕視儒學。其實,此乃一誤解。道教之盛行,始於唐高宗。至於佛教之倡盛,則始於武則天。又高宗在位時,儒學尚未衰微。及至武后稱帝,儒家才漸漸走下坡。彼可謂高宗、則天以後佛、道盛而儒學衰,但若以此概括高祖、太宗對儒學之態度,此則大有問題。過往筆者在論述高祖、太宗時已論及其對儒家的態度,今不復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