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一百零三、劉知幾陳事

劉知幾乃唐代一著名史學家。其所著《史通》,堪稱中國史學上出色的史評體史書。中國史學史中能與之比肩者,只有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劉知幾贊成斷代史研究,反對通史的治史角度。此是他的卓見處,也是他為後人詬病處(見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他又主張史家當有三長:史才、史學、史識。清章學誠、近人馮友蘭對這說法仍相當的拜服。

作為一個史學家,劉知幾是有著極高的地位的。可是,作為武周朝的官員,其又是怎樣的一種官員?此則需由其上表陳事講起。

證聖元年(乙未,公元六九五年),劉知幾曾表陳四事。今試錄原文於下:

獲嘉主簿彭城劉知幾表陳四事。其一,以為:「皇業權輿,天地開闢,嗣君卽位,黎元更始,時則藉非常之慶以申再造之恩。今六合清晏而赦令不息,近則一年再降,遠則每歲無遺,至於違法悖禮之徒,無賴不仁之輩,編戶則寇攘為業,當官則贓賄是求。而元日之朝,指期天澤,重陽之節,佇降皇恩,如其忖度,咸果釋免。或有名垂結正,罪將斷決,竊行貨賄,方便規求,故致稽延,畢霑寬宥。用使俗多頑悖,時罕廉隅,為善者不預恩光,作惡者獨承徼幸。古語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斯之謂也。望陛下而今而後,頗節於赦,使黎氓知禁,姦宄肅清。」其二,以為:「海內具僚九品以上,每歲逢赦,必賜階勳,至於朝野宴集,公私聚會,緋服衆於青衣,象板多於木笏;皆榮非德舉,位罕才升,不知何者為妍蚩,何者為美惡。臣望自今以後,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効忠勤,無才者咸知勉勵。」其三,以為:「陛下臨朝踐極,取士太廣,六品以下職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沙礫,若遂不加沙汰,臣恐有穢皇風。」其四,以為:「今之牧伯遷代太速,倏來忽往,蓬轉萍流,旣懷苟且之謀,何暇循良之政!望自今刺史非三歲以上不可遷官,仍明察功過,尤甄賞罰。」疏奏,太后頗嘉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劉知幾主要陳述以下四事:

一、 武后每好大赦天下,所謂「赦令不息」。這一做法,往往帶來「違法悖禮之徒,無賴不仁之輩,編戶則寇攘為業,當官則贓賄是求」的不良後果。知幾於是建議武后「而今而後,頗節於赦,使黎氓知禁,姦宄肅清」。

二、 武后喜歡用人為親,公私不分,此往往令人「不知何者為妍蚩,何者為美惡」。知幾主張武后「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効忠勤,無才者咸知勉勵」。

三、 武后選士太廣,卻不知淘汰,以致有歪政風。

四、 刺史遷調過於頻密。知幾於是建議,刺史非三年以上不可遷官,且武后當明察各地方刺史之功過,予以恰當的賞罰。

知幾所言,無不切中要害,武后對知幾頗為嘉許,此甚合理。

另外,鑑於「官爵易得而法網嚴峻」的問題,劉知幾又著有《思慎賦》以諷刺時弊。

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網嚴峻,故人競為趨進而多陷刑戮,知幾乃著《思慎賦》以刺時見志焉。(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透過知幾之陳事、著賦,可見其以天下為己任,為一盡心報國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