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貞觀十一年(丁酉,公元六三七年)六月,己未,太宗下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其刺史職位可讓子孫日後世襲。
己未,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世襲。(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太宗又把「刺史世襲」制推行至功臣一層,下令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其子孫可世襲刺史官職。
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刺史世襲」,秦漢以來所未見(一直以來,地方官員皆需由中央政府任免,不得世襲),其因此招致群臣反對,其中包括于志寧。
上既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以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馬周亦上疏反對。
侍御史馬周亦上疏,以為:「堯、舜之父,猶有硃、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長孫無忌後來也上表推辭,不願接受。太宗終於無奈地下詔停止世封刺史。
會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皆不願之國,上表固讓,稱:「承恩以來,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憂虞,如置湯火。緬惟三代封建,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文,多非己出。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更因延世之賞,致成剿絕之禍,良可哀愍。願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於上,且言:「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詔停世封刺史。(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其實,太宗施行「世封刺史」也不是沒有原因,其一方面乃希望「割地以封功臣」,另一方面,其「意欲公之後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然而,此事畢竟得不償失,易令天下產生動盪。群臣之反對聲音,實非故意針對太宗,而只是為天下著想矣!
另外,由太宗說「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可見太宗納諫之難色,魏徵說「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於此充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