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史官都不把自己所記者獻給君主,理由是其畏懼君主一旦看見所記,會勃然大怒。然而,太宗卻宣稱自己不同於歷代君主,主張監修國史之房玄齡把國史交給他閱覽,以令他「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太宗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諫議大夫硃子奢仍以為不可,加以諫阻,太宗不聽。
諫議大夫硃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終於,玄齡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呈上給太宗過目。太宗見史臣對「玄武門之變」事件始末多有隱瞞,用字多浮詞,其於是要求房玄齡等人「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後人有以太宗此舉為干預史官之如實記載者,觀乎太宗勸史官「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後人之評未免不合符史實,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