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六三九年)三月,太宗打算出兵討伐高昌國。
且說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絕西域對唐室的朝貢。其又聯合西突厥,共擊臣服於唐之伊吾。
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絕西域朝貢,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內屬,文泰與西突厥共擊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太宗致書譴責高昌,且欲征其大臣阿史那矩商議大事。然而,文泰不遣,其只遣長史麴雍來謝罪。
上下書切責,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與議事,文泰不遣,遣其長史麴雍來謝罪。(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東突厥滅亡後,中土人士在突厥者多奔高昌,太宗下詔要求麴文泰歸還這些中土人士,文泰卻故意蔽匿不遣。
頡利之亡也,中國人在突厥者或奔高昌,詔文泰歸之,文泰蔽匿不遣。(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及後高昌和西突厥聯合出兵焉耆,焉耆於是求救於太宗。在得到薛延陀可汗之同意後,太宗於是派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等,率兵和薛延陀聯手,共同圖謀高昌。
又與西突厥共擊破焉耆,焉耆訴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問狀,且謂其使者曰:「高昌數年以來,朝貢脫略,無籓臣禮,所置官號,皆准天朝,築城掘溝,預備攻討。我使者至彼,文泰語之云:『鷹飛於天,雉伏於蒿,貓游於堂,鼠噍於穴,各得其所,豈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謂薛延陀云:『既為可汗,則與天子匹敵,何為拜其使者!』事人無禮,又間鄰國,為惡不誅,善何以勸!明年當發兵擊汝。」三月,薛延陀可汗遣使上言:「奴受恩思報,請發所部為軍導以擊高昌。」上遣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繼繒帛賜薛延陀,與謀進取。(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太宗雖打算出兵,但直至十一月,太宗仍希望高昌王文泰能悔過,入朝表示歉意。惜乎文泰竟稱疾不至。太宗無奈之下,終在十二月派侯君集、薛萬均等領兵擊高昌。
上猶冀高昌王文泰悔過,復下璽書,示以禍福,征之入朝;文泰竟稱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副總管兼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等將兵擊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高昌王麴文泰初聞太宗起兵,心中不以為然。及至唐兵臨磧口,其才憂懼而卒。文泰死後,其子智盛繼位。
高昌王文泰聞唐兵起,謂其國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今來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三萬已下,吾力能制之。當以逸待勞,坐收其弊。若頓兵城下,不過二十日,食盡必走,然後從而虜之。何足憂也!」及聞唐兵臨磧口,憂懼不知所為,發疾卒,子智盛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侯君集奉太宗之命攻打高昌,行軍至柳谷,適逢文泰刻日將葬,有人敦促侯君集乘機出兵襲擊,為君集拒絕。
軍至柳谷,詗者言文泰刻日將葬,國人咸集於彼,諸將請襲之,侯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無禮,故使吾討之,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君集之做法反映出當時之唐軍乃仁義之師,其背後實代表著一種光明的人道精神。在人道意識、仁義之照明下,唐軍終大敗高昌之軍隊,兵臨高昌城下。
於是鼓行而進,至田城,諭之,不下,詰朝攻之,及午而克,虜男女七千餘口。以中郎將辛獠兒為前鋒,夜,趨其都城,高昌逆戰而敗,大軍繼至,抵其城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智盛此時已有投降之舉措,但其內心多少仍搖擺不定。其何以搖擺不定呢?關鍵在他仍盼望西突厥之救緩。
智盛致書於君集曰:「得罪於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襲位未幾,惟尚書憐察。」君集報曰:「苟能悔過,當束手軍門。」智盛猶不出。君集命填塹攻之,飛石雨下,城中人皆室處。又為巢車,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飛石所中,皆唱言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事緣初時麴文泰曾與西突厥結盟,約定一旦任一國發生禍患,另一國必須相助。然而,侯君集之大軍至,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懼而西走千餘里,其葉護以城降唐。智盛見大勢已去,只好開門出降。
先是,文泰與西突厥可汗相結,約有急相助;可汗遣其葉護屯可汗浮圖城,為文泰聲援。及君集至,可汗懼而西走千餘里,葉護以城降。智盛窮蹙,癸酉,開門出降。君集分兵略地,下其二十二城,戶八千四十六,口一萬七千七百,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太宗本來想把高昌納為州縣,但魏徵反對。太宗於是在九月以高昌之地為西州,以可汗浮圖城為庭州,各置屬縣,乙卯,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守。
上欲以高昌為州縣,魏徵諫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婦首來朝,其後稍驕倨,故王誅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撫其百姓,存其社稷,復立其子,則威德被於遐荒,四夷皆悅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為州縣,則常須千餘人鎮守,數年一易,往來死者什有三四,供辦衣資,違離親戚,十年之後,隴右虛耗矣。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國,所謂散有用以事無用。臣未見其可。」上不從,九月,以其地為西州,以可汗浮圖城為庭州,各置屬縣,乙卯,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侯君集俘虜高昌王智盛及其群臣、豪傑返國。經此一役,唐之領土大為擴張,「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
君集虜高昌王智盛及其群臣豪傑而還。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在侯君集討伐高昌的時候,其曾和焉耆連兵。高昌城破,焉耆王親自至軍門謁見君集,且向君集說道高昌曾奪其三座城池,君集於是奉太宗之命要求高昌把所掠之焉耆人民盡數歸還。
侯君集之討高昌也,遣使約焉耆與之合勢,焉耆喜,聽命。及高昌破,焉耆王詣軍門謁見君集,且言焉耆三城先為高昌所奪,君集奏並高昌所掠焉耆民悉歸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六四零年)十二月,侯君集返國,獻俘於觀德殿。
十二月,丁酉,侯君集獻俘於觀德殿。行飲至禮,大酺三日。(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和過往的做法一樣,太宗並未殺害高昌王智盛,其反以智盛為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
尋以智盛為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太宗更把高昌樂工納入太常,增九部樂為十部(此見唐文化之兼容並包)。
上得高昌樂工,以付太常,增九部樂為十部。(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侯君集因征討高昌有功,地位顯赫,朝中不少大臣意圖巴結之,如趙元楷。
侯君集馬病蚛顙,行軍總管趙元楷親以指沾其膿而嗅之,御史劾奏其諂,左遷括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就君集本身之為人言,其亦不如唐初之尉遲敬德、李靖、李世勣,大公而無私。其早在破高昌時,即私自偷取高昌之珍寶。其麾下之將士後來知之,亦相率盜取高昌之財貨、寶物。君集終被有關官員彈劾,下獄。
君集之破高昌也,私取其珍寶;將士知之,競為盜竊,君集不能禁,為有司所劾,詔下君集等獄。(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幸得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求情,侯君集才得免一難(然由此我們已可見太宗後期之武將不如前)。
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以為:「高昌昏迷,陛下命君集等討而克之,不逾旬日,並付大理。雖君集等自掛網羅,恐海內之人疑陛下唯錄其過,而遺其功也。臣聞命將出師,主於克敵,苟能克敵,雖貪可賞;若其敗績,雖廉可誅。是以漢之李廣利、陳湯,晉之王浚,隋之韓擒虎,皆負罪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賞。由是觀之,將帥之臣,廉慎者寡,貪求者眾。是以黃石公《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急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伏願錄其微勞,忘其大過,使君集重升朝列,復備驅馳,雖非清貞之臣,猶得貪愚之將,斯則陛下雖屈法而德彌顯,君集等雖蒙宥而過更彰矣。」上乃釋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又有一薛萬均,被告以私通高昌婦女。太宗初欲令高昌婦女與萬鈞在大理院對辯,但經魏徵勸止後,太宗改變心意。
又有告薛萬均私通高昌婦女者,萬均不服,內出高昌婦女付大理,與萬均對辯,魏徵諫曰:「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今遣大將軍與亡國婦女對辯帷箔之私,實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昔秦穆飲盜馬之士,楚莊赦絕纓之罪,況陛下道高堯、舜,而曾二君之不逮乎!」上遽釋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