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昌邑王劉賀「行淫亂」被廢?

昭帝死,霍光一度安排昌邑王劉賀繼位,但劉賀在位短短二十七日,便被廢黜,送回原封地昌邑國。史載他「行淫亂」,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不妨從一些蛛絲馬跡窺探一下。

且看《漢書.霍光傳》以下一段: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從群臣聽見「昌邑王行昏亂」後皆「驚鄂失色」,可知在群臣心目中,昌邑王要麼未「行昏亂」,要麼「行昏亂」也不至於「危社稷」。霍光的話遠遠超出他們對昌邑王的印象,他們方會有這樣的反應。

查《漢書.楊敞傳》:

楊敞,華陰人也。給事大將軍莫府,為軍司馬,霍光愛厚之,稍遷至大司農……昌邑王徵即位,淫亂,大將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王更立。議既定,使大司農田延年報敞。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從東箱謂敞曰:「此國大事,今大將軍議已定,使九卿來報君侯。君侯不疾應,與大將軍同心,猶與無決,先事誅矣。」延年從更衣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教令,遂共廢昌邑王,立宣帝。

據此可知「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的群臣之中,有楊敞。楊敞是丞相,外朝的首領,按理他有發言權,足以抗衡霍光。奈何他是霍光一手提拔,「霍光愛厚之」,結果楊敞尚且妥協,遑論百官,換句話說,霍光在廢昌邑王之前,已全面控制外朝,外朝再無異見分子。

再看霍光信任的心腹,田延年入《漢書.酷吏傳》:

田延年字子賓,先齊諸田也,徙陽陵。延年以材略給事大將軍莫府,霍光重之,遷為長史。出為河東太守,選拔尹翁歸等以為爪牙,誅鉏豪彊,姦邪不敢發。以選入為大司農。會昭帝崩,昌邑王嗣位,淫亂,霍將軍憂懼,與公卿議廢之,莫敢發言。延年按劍,延叱群臣,即日議決……

《漢書尹翁歸傳》:

翁歸為政雖任刑,其在公卿之間清絜自守,語不及私,然溫良嗛退,不以行能驕人,甚得名譽於朝廷。

尹翁歸辦事以重刑法聞名,田延年以尹翁歸為爪牙,其重刑法可知,霍光又重田延年,如是,霍光亦尚刑法可知。有趣的是,儒家孔子早就講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霍光並非儒家,是相當明顯的。他又用張安世,張安世是酷吏張湯的兒子,張湯也是以刑法見稱,霍光的管治作風近法家,益見清晰。

對比之下,昌邑王在封國時,用龔遂、王吉、王式。《漢書.循吏傳》:

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以明經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賀。賀動作多不正,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媿人。」及國中皆畏憚焉。

值得注意是「以明經為官」、「引經義,陳禍福」,完全是儒者本色。《漢書.王吉傳》:

王吉字子陽,琅玡皋虞人也。少時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為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舉賢良為昌邑中尉,而王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曰: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云:「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蓋傷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與,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治道牽馬,臣愚以為民不可數變也。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舍於棠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後世思其仁恩,至虖不伐甘棠,甘棠之詩是也……

王吉「少時學明經」,引《詩經》、前朝史事以告誡,儘管昌邑王聽不入耳,但耳濡目染,其傾向儒學,可想而知。另《漢書.儒林傳》:

王式字翁思……式為昌邑王師。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

王式亦為一儒臣。

霍光與群臣數昌邑王罪狀,昌邑王答以「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這兩句話出自《孝經》,若無一定儒學造詣,他怎能在危急關頭拋出如此兩句話?又當儒學與生命有某種程度的連結,昌邑王「行淫亂」是否可能?

綜合群臣初時的驚訝反應,以及昌邑王搬出《孝經》的話應對,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昌邑王「行淫亂」行到危害社稷,純屬子虛烏有,全是霍光一人杜撰!至於霍光為何要這樣做?他和昌邑王在施政理念上有分歧乃至衝突,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涉及「昌邑群臣」欲推翻霍光的意圖,後者直接導致霍光用霹靂手段廢掉昌邑王。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賀麟不屬於當代新儒家

有謂賀麟是當代新儒家的第一代人物,創建「新心學」,與馮友蘭「新理學」分庭抗禮。讀《近代唯心論簡釋》(賀麟前期學術思想集大成之作),賀氏完全是借中國先賢的言語文字販賣康德、黑格爾、斯賓諾莎的哲學,他是在做「格義」,方便西方哲學傳入中國,卻對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義理一無所知。把他看成梁漱溟、熊十力一派已不適切,遑論唐、牟之先驅。

賀麟界定心,偏重經驗心理學層面,以及邏輯思辯層面。他說:

心有二義:(1) 心理意義的心;(2) 邏輯意義的心。邏輯的心即理,所謂「心即理也」。

孔子言仁心,著重其不忍之情。孟子「十字打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怵惕惻隱」也是情感。陸象山「讀孟子書而自得之」,其言「心即理」,亦從情感一面立論,何曾從心的認知思慮推理能力言「心即理」?起腳一錯,賀麟哲學與儒家的有距離,可想而知。

賀麟再說:

在唯心論者看來,其色相皆是意識所渲染而成,其意義、條理與價值,皆出於認識的或評價的主體。此主體即心。一物之色相、意義、價值之所以有其客觀性,即由於此認識的或評價的主體有其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的認識範疇或評價準則。若用中國舊話來說,即由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離心而言物,則此物實一無色相、無意義、無條理、無價值之黑漆一團,亦即無物。

康德哲學偉大的地方在於,將我們的焦點由認知對象,轉移到認知主體本身。現象雜多而井然有序,關鍵在於我們的認識心有十二範疇予以區分、辨別,且有時空間的直觀形式讓現象向認識心呈現。離此認識心,現象成一片混沌,如同無物,此康德的唯心論是認識論意義的 (epistemological),非形而上學的 (metaphysical),後者認為萬物由心創造 (create)。

賀麟所言,根本是康德想法,其心為認識心,即第一批判中的「純粹理性」。據此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謂不相應至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是性情心 (唐君毅語),是與「量智」(成就知識) 對揚的「性智」(成就道德)。用康德自身理論言,即實踐理性 (practical reason)。賀麟的誤解,也見他只知《純粹理性批判》,而不知《實踐理性批判》。

賀麟說:

心與物是不可分的整體。為方便計,分開來說,則靈明能思者為心,延擴有形者為物。據此界說,則心物永遠平行而為實體之兩面: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心為物之體,物為心之用。心為物的本質,物為心的表現。故所謂物者非他,即此心之用具,精神之表現也。姑無論自然之物,如植物、動物甚至無機物等,或文化之物,如宗教、哲學、藝術,科學、道德、政法等,舉莫非精神之表現,此心之用具。不過自然之物乃精神之外在化,乃理智之頑冥化,其表現精神之程度較低,而文化之物乃精神自覺的活動之直接產物,其表現精神之程度較高罷了。故唯心論者,不能離開文化或文化科學而空談抽象的心。若離開文化的陶養而單講唯心,則唯心論無內容,若離開文化的創造、精神的生活而單講唯心,則唯心論無生命。

羅素《西方哲學史》介紹斯賓諾莎哲學,說:「精神和物質是兩個獨立實體,分別由思維和廣延性這兩種屬性限定。斯賓諾莎絕不同意這種看法。在他看來,思維和廣延性全是神的屬性。」這不是「心物永遠平行而為實體之兩面」的意思嗎?

至於「自然之物,如植物、動物甚至無機物等,或文化之物,如宗教、哲學、藝術,科學、道德、政法等,舉莫非精神之表現,此心之用具」,此為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架構,李瑞全談勞思光對黑格爾模型的解釋:「文化之經驗現象做為表現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是自由意志或自覺心之外在化的表現,則黑格爾之模式已昭然若揭……文化現象由文化精神『生出』。這是典型黑格爾式的由絕對精神自我展現 (生出) 文化世界的說法。」(<論中國文化與後現代化:為勞思光先生之文化哲學進一解>)

他又說:

 (essence) 為物之精華。凡物有性則存,無性則亡。故研究一物,貴探討其性。哲學家對於事物的瞭解,即可以認識其性,而對於名詞下界說,即所以表明其性。如「人是有理性動物」一命題中之理性,即人之本性也。理性是人之價值所自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則。凡人之一舉一動無往而非理性的活動。人而無理性即失其所以為人。性為代表一物之所以然及其所當然的本質,性為支配一物之一切變化與發展的本則或範型。凡物無論怎樣活動發展,終逃不出其性之範圍。但性一方面是一物所已具的本質,一方面又是一物須得實現的理想或範型。如生命為一切有生物的本性。自播種、發芽、長軀幹枝葉、開花結實,種種階段都是發展或實現生命的歷程。又如,理性為人之本性,在人的一切活動中,如道德、藝術、宗教、科學的生活,政治、社會、經濟的活動,皆是理性發展或實現的歷程,不過程度有不同而已。

以 essence 本質、名詞下界說 (definition) 看性,此性必為雜多的「形構之理」,亦即柏拉圖的「共相」(idea),或亞里士多德的「形式」(form)。事實上,「人是有理性動物」一命題,亦出自亞氏。要之,認識雜多的「形構之理」並非中國先哲「盡性」的意思。後者指在道德實踐中持續彰顯內在固有的仁心、怵惕惻隱之心,以此仁心、怵惕惻隱之心為人之性。前者涉及理智認知學習,以人之認識心為人之性。

「性為代表一物之所以然及其所當然的本質,性為支配一物之一切變化與發展的本則或範型」,用馮友蘭的比喻說明,即「未有飛機之前先有飛機之理」、「要造飛機,須先明飛機之理」。性理邏輯地在先,相信賀麟也會同意。惟賀之性理在認識心,馮則認性理獨立自存,二人之理論差異在此。

「在人的一切活動中,如道德、藝術、宗教、科學的生活,政治、社會、經濟的活動,皆是理性發展或實現的歷程,不過程度有不同而已」,此又回到黑格爾。大概康德、黑格爾、斯賓諾莎、新實在論的大結合,即構成賀麟之「新心學」。

故本性 (essence) 是自整個的豐富的客觀材料抽煉而出之共相或精蘊。因此本性是普遍的具體的,此種具體的共相即是「理」。如「人」「物」之性各為支配其活動之原理。故唯心論即唯性論,而性即理,心學即理學,亦即性理之學。近來德國的胡塞爾 (Husserl) 有所謂「識性」(Wesensschau) 之說,美國的桑提耶那 (Santayana) 有所謂「觀認本性」(contemplation of essence) 之說,其注重本性與唯心論或唯性論者同,若他們能更進一步不要離心而言性……則與唯心論者之說便如合符節了。

Wesensschau 即胡塞爾的「本質直觀」,「華文哲學百科」「胡賽爾現象學」條解釋「本質直觀」:

本質直觀……是一種對於純粹意識體驗的形態本質的統攝方法,其操作大致是:以關涉意向對象之諸般體驗的感性直觀為基礎,輔以想像力的運作,而從雜多的意識內容之中直接統握其普遍的同一形態,使之作為此意向對象的規範觀念──意即使之成為此意向對象的本質。舉例言之:「紅色」的本質;從所有已感知的和可想像未來能被感知的各種「紅」的顯相之中,意識直觀地統握諸紅色的普遍同一性,並將此被普遍同一之「紅」構造成一個觀念物,使其成為諸紅色的本質規定。

簡單講,這是知識論的問題,對「認知如何可能?」的探索。「故唯心論即唯性論,而性即理,心學即理學,亦即性理之學」被給予迥異於傳統儒學的新意思。

英哲鮑桑葵 (Bosanquet) 嘗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實由於人能主觀的構造一理想世界,而禽獸則為現實所束縛,不得解脫。由此足見理想乃超越現實與改造現實的關鍵,且是分別人與禽獸的關鍵。

理性乃人之本性。而理性乃構成理想之能力 (Reason is the faculty of ideals)。故用理想以作認識和行為的指標,乃是任用人的最高精神能力,以作知行的根本。

近代哲學家中,持時空主觀說最有力者,當推斯賓諾莎及康德……康德的思想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話概括為「時空者心中之理也」。心外無可理解的理,心外無時空,心外無 (經驗中的物,離心而言時空、而言時空中之物,乃毫無意義。用康德自己的話來說:時空是心中的先天形式,是先於一切經驗而為決定一切經驗中的物件的純直觀,是使人類一切感官知識可能的主觀條件……我認為大體上我們必須接受康德的不朽見解,自己加以補充與發揮,而不可對康德之說盲目不加理會。

對理性思考能力高度重視,用康德談時空直觀與認識心的關係來解「心即理」,此乃「舊瓶裝新酒」,與儒家思想全無關係!難聽點說,是肆意曲解,自成一說。

儘管他談《詩經》:

《詩經》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幾句話。「道心」二字為後來所謂「義理之心」「本心」「良知」的本源,約略相當於希臘哲學家所謂理性的靈魂,且已隱約包含有宋儒所謂「心者理也」的意思。

又引孟子、陸象山的話:

所謂「吾心即是宇宙」,乃孟子「萬物皆備於我」之另一種說法。意謂吾心中具有宇宙 (時空中事、物之大經大法,吾心掌握著時空中事事物物的權衡:以理解自己的本心,作為理解時空事事物物的關鍵的先決問題。所以由「物者理也」「天者理也」「性者理也」的意思,進而發展到「心者理也」的思想,是先秦儒以及宋明儒的大趨勢。

而由「心即理也」的思想發展為認時空為吾心之理,吾心掌握著時空中事事物物的樞紐的思想,乃是自然的趨勢,宋儒思想的頂點。「心者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真是陸象山千古不滅的心得。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發明一己之哲學,是「六經皆我注腳」。

賀麟有一句話,最能代表其想法,他說:

朱子說「仁是心之德,愛之理」,我們則說「時空是心之德,感之理」,我們完全採取朱子界說仁的方法和態度來界說時空。朱子認為仁是使愛的行為或道德行為可能的心中之德性或原理,我們則認為時空是使自然知識可能的心中之德性或原理。

此番話根本是馮友蘭「接著講」的摹本。「新心學」跟「新理學」,實為西方哲學傳入中國的格義階段的產物。

梁漱溟晚年寫《人心與人生》,自序有以下一段文字:

老實講第三種東西是沒有的;但我們說來說去卻不免遺忘了最根本的東西,那便是為本能、理智之主體的人類生命本身。本能、理智這此為了營生活而有的方法手段皆從生命這一主體而來,並時時為生命所運用。從主體對於其方法手段那一運用而說,即是主宰。主宰即心,心即主宰。主體和主宰非二。人類生命和人心,非二。羅素之所見——無私的感情——正是見到了人心。

人類社會之心理學的基礎不在理智,——理智不足以當之;不在本能,——本能不足以當之;卻亦不是在這以外還有什麼第三種東西,乃是其基礎恰在人類生命本身,——照直說,恰在人心。

明確以「無私的感情」界定人心,跟本能、理智區別開。如斯對人心的體認,通於孔孟對心的理解,亦契於熊十力的「性智」。唐君毅<民國初年的學風與我學哲學的經過>:

我的哲學中,宇宙也好,人生也好,最後的東西是什麽呢?是一個又是情又是理的東西,不是情、理兩個,情的普遍化是理,理的具體化是情。

加上牟宗三對「內容真理」的承認,賀麟「新心學」不屬於當代新儒家,顯而易見。

因對儒家義理不了解,故有八十歲加入共產黨的無恥舉措。牟宗三<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不點名批評賀麟對中國哲學無客觀、相應的了解,是很有道理的。

勞思光曾是賀麟學生,情理二分的思考方式,竊以為承襲自其師。不同的是,勞堅守自由主義立場,對抗極權,不願回去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賀則選擇妥協投降。張燦輝 (勞思光弟子) 憶述:

業師勞思光曾告訴我一小故事。他年輕時代在北京大學唸書的老師賀麟教授上世紀八十年代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賀麟是留徳學者,在北大是德國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專家。1949 年留下來。但從此被迫停止學術生涯,之後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他到中大訪問,當然要做講座。演講前一晚,戰戰兢兢的將講稿交給勞先生檢查!勞先生回應,在中文大學演講,從來沒有檢查內容,這是尊重每個學者的自由。賀麟大惑不解,問中大為什麼如此自由,不怕有麻煩嗎?勞先生對我表示十分悲哀,一位有份量的哲學家,被共產黨折磨到如此,尊嚴和自由都喪失了,能不哀乎!當然比賀麟更可憐的哲學家比比皆是,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為了苟且偷生,做了不少歌頌權貴,埋歿良心的事。(<真理與自由>)

又中文大學請親共的賀麟來訪問、演講,八十年代那班領導層的政治取態,與新亞先賢已不可同日而語。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2-10-2024,《10+1》試聽 / 江若琳新歌 / 英文舊歌)

1. Lolly Talk – 四方帽之約 (國語版)

2. Lolly Talk – 七姊妹星團 (Supernova ver.)

3. Lolly Talk – 靈魂奇異點

4. VIVA – Morning Call

5. UNi – Now

6. 江若琳 – 一直留在心底的事

7. 江若琳 – 第一眼

8. 黎明 – 七十二變

9. Roy Orbison – Oh, Pretty Woman

10. Rick James – Super Freak

11. Depeche Mode – Precious

12. 陳慧嫻 – 給親愛的親愛

13. Lolly Talk – 六度相隔理論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113858627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漢儒大談天人感應、天降災異的背後用意

儒學自孔子至孟子、荀子,一方面是心性論的加強,一方面是對天的淡化。孟子言盡心知性則知天,這已有將天化約為內在的道德心性的傾向。至於荀子,雖仍保有客觀外在的天,但這個天「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純粹是一自然之天,其與人生界全無關聯,可以推想。至漢代,儒學又一變,賈誼以降,至董仲舒、劉向等,皆喜先言天,再用天規範人,董仲舒尤其好天人感應及天降災異之說,此皆先秦儒學所未有,而為儒學在漢代之進展。

對於漢儒重視天及宇宙論,勞思光不以為然,他認為,儒學自始即為一「生活之哲學」、「德性之哲學」,是以心性論為中心開展,轉為「宇宙論中心」,一來有違先秦儒的基本精神,二來用宇宙論觀念推出德性價值理論,正好犯上休謨「實然 (is) 導不出應然 (ought)」的邏輯弊病。漢儒理論因此是一退化墮落 (《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二》)。用一日常例子作譬,太陽每天由東邊升起,所以我們每日都應該孝順父親。前者是自然事實,後者是價值判斷,後者似不能由前者推出,我們應該孝順父親,是因為我們內心對父親有愛敬之情,而非自然界天天有剛陽之物出現。勞氏即從這個方面,批評漢儒的理論有致命缺陷。

不過,同情地理解古人,董仲舒等本來就不是嚴格意義的哲學家,應然、實然的區分,他們更完全不知。其將天放在第一位,大講特講,或有另一套理由在背後。這裡可介紹一下蕭公權的說法。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蕭氏說:

戰國時君權大張,漸趨專制。鄒子五德九州之天談,其意止在以異說警時君,使其知運可移而威勢難待。漢儒懲秦專制之失,略襲其旨,欲以災異符命戒懼人主,使之自斂,不復為縱恣專橫之事。此蓋圖以天權限制君權,藉防君主專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應而注重革命之義者,皆其流派也……董仲舒則闡明天權以限制君意,而為西京諸儒之巨擘。

扼要言之,漢儒將天祭出,沿襲鄒子。鄒子是誰?鄒衍也,齊之稷下先生。何以要高舉天?旨在以天制君,「戒懼人主,使之自斂,不復為縱恣專橫之事」。蕭氏的判斷,為徐復觀所首肯,在<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 –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徐氏指出:

董氏肯定了大一統的專制政體,並不等於他肯定了「家天下」。相反的,他贊成禪讓和征誅的兩種政權轉移的方式,即是他依然守住「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他對專制政治,感到有兩大問題,希望加以轉化。第一,他維護專制之主的至尊無上的地位;但由至尊無上的地位所發出的喜怒哀樂,運轉著整個統治機構所及於天下的影響太大。可以說,大一統專制皇帝的喜怒哀樂,成為最高政治權力的「權源」。他大概也感到儒道兩家,想由個人的人格修養來端正或解消這種權源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只好把它納入到天的哲學中去,加上形上性的客觀法式,希望由此以把權源納入正軌。

……董氏當時痛心疾首於這些情形,希望把政治的方向,改途易轍,尚德而不尚刑。但如何能扭轉此由人民血肉所形成的專制機構,也只有希望拿到「天」的下面去加以解決。可以說,近代對統治者權力的限制,求之於憲法;而董氏則只有求之於天,這是形成他的天的哲學的真實背景。

值得注意是「他大概也感到儒道兩家,想由個人的人格修養來端正或解消這種權源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董仲舒不是沒有考慮過只用心性論,但面對控制全國的皇帝,必須有比他更大能的存在,以收鎮懾之效,天於是不得不祭出。

但是,講天人感應、天降災異隨時招殺身之禍,以董仲舒個人為例,遼東高廟和長陵高園殿相繼發生火災,他起草一篇《災異之記》,指責在遼東立高廟不合禮制,發生火災是上天示警。又皇帝應該整頓吏治,清除一批不法皇親和大臣以謝天。武帝讀後,大為忿怒,讓學者討論,董仲舒學生呂步舒不知這是老師的作品,批評為極愚蠢,董仲舒卒之因譏諷朝政,被判死罪,後來獲漢武帝赦免,被廢為中大夫。自此,董氏再不敢講災異,晚年居家修學著書 (《史記.儒林列傳》)。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劉邦呂雉早年身世及經歷考 (兼論呂澤)

前言

關於劉邦、呂雉的身世及早年經歷,受限於《史記》、《漢書》,學者往往一筆帶過,或索性避而不談。即使勉力探尋,各家說法不同,僅就劉邦為何國人,已分魏國、楚國兩派,遑論其他。

本文之作,是要在現存文獻史料的基礎上,再往裡挖深一層。雖不無推測,但盡量以史料為根據,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全文分五部份:

(1) 論證劉邦是魏國人;

(2) 分析呂雉一家的出身;

(3) 推測劉、呂二人生卒及成婚年;

(4) 談呂雉兄長呂澤的角色及貢獻;

(5) 總結。

劉邦是魏國人

要了解劉邦在秦統一前屬於哪個國家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是很好的切入點:

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游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

大梁人張耳年少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下食客。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域形勢一》:

至惠王徙大梁今開封府,因稱梁。

由此可見從魏惠王開始,大梁已是魏國的首都,至滅亡而未改。《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魏公子毋忌」即信陵君無忌。信陵君為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秦國乘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全賴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才得以解圍,趙國不至被滅。惟此事令魏安釐王與他關係變差,信陵君一度留趙,以免衝突。值得注意是,信陵君在,憑藉其待人仁厚,禮賢下士,門下食客眾多,竟令諸國不敢對魏國展開軍事行動。及至其死,秦國馬上派蒙驁攻魏,大梁終被水淹 (《資治通鑑・卷七》:「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魏國因此滅亡。

張耳作為信陵君門客,聲名廣為流傳,人人稱其賢。從何得知?外黃縣富戶美女嫌棄自己丈夫沒本事,向父親門客求助,希望物識合適對象改嫁,門客竟知張耳,並予以推薦:「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倘若張耳名聲不響,門客必無如斯舉動。

張耳娶外黃縣富戶美女為妻,美女一家竟無條件將家財獻給張耳,讓張耳有本錢招攬四方才德之士為門下食客。尤其甚者,同為大梁人的陳餘,因「好儒術」,與張耳成為刎頸之交,他也娶富人公乘氏之女為妻。

這段記載非常重要。有錢人家利用聯婚方式結交名士 / 門客,在財政上給予全力支持,以讓女婿建立功業,繼而從中分一杯羹,享有政治權力,本為魏國晚年之常態。單父人呂公為魏國人,他相中劉邦,將女兒呂雉許配給他,再給予經濟支持,放在張耳陳餘娶富戶女為妻一歷史脈絡下,即可得善解。

張耳延攬門客的同時,任職魏國外黃縣令。劉邦這個時候為平民,曾屢次跟從張耳出遊,作客數個月,期間歷經魏國被滅。他的活動範圍必在魏國境內。東漢荀悅《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一》:

當戰國時,劉氏徙於魏,遷於沛之豐邑,處中陽里,而高祖興焉。

南朝宋人裴駰《史記集解・卷八》:

劉氏隨魏徙大梁,移在豐,居中陽里。

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三》:

劉氏隨魏徙大梁後,居豐。

劉邦先祖於戰國時期徙至魏國,遷於「沛之豐邑」,劉邦是魏國人自不待言。要之,「沛之豐邑」於戰國時當屬魏國領土。

一個旁證是,劉邦對信陵君特別地尊敬,《史記・魏公子列傳》: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為信陵君設祠供奉,如果劉邦不是魏國人,怎會有這樣的做法?

在張耳好名聲加持下,劉邦在魏國的名聲必不甚差,呂公相中劉邦,豈純粹因其有顯貴之相?

呂公出身背景,以及將愛女許配劉邦的原因

呂公,《史記・高祖本紀》稱他是「單父人」,《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山東三》:

單父城在今城南半里。春秋時魯邑也。宓子賤、巫馬期,皆嘗為邑宰。秦置單父縣,屬碭郡。呂后父呂公,單父人也。

魯國是周公旦及其子伯禽的封國,首都在曲阜,儒家創派祖師孔子,即為魯國人。單父是魯國的城邑,其有深厚的儒家禮樂文化,可想而知。宓子賤是孔子得意門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至於巫馬期,《韓詩外傳・卷二》:

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虞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子路與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之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子路心慚,故負薪先歸。孔子曰:「由來,何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向也,由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由謂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由也心慚,故先負薪歸。」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見於《孟子・萬章下》。巫馬期援引此語,足證他是儒門信徒。呂公出身於這麼一個地方,其好儒術,不難想像。

張耳與陳餘結交,是因為陳餘「好儒術」。呂公尚儒,他不可能對張耳、陳餘的名士團體一無所知,劉邦與張耳交好,呂公自然也留意到劉邦。

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三》引《相經》:

魏人呂公,名文,字叔平也。

清楚指出呂公是魏國人。《史記・高祖本紀》: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如上文所言,「沛之豐邑」原本是魏國領土,聚集有不少魏國遺民。呂公避仇家而走沛縣,其仇家極有可能是秦朝官府或支持現政權的人,他則希望團結魏國舊有勢力以對抗。

呂公與沛縣縣令友善,且有面子請得沛中豪傑、官吏出席飲宴,這自然和他的魏國人身份有密切關係。而且,他並非普通平民,實為有錢富戶 (「隨禮帶滿一千錢,坐到堂上;不滿一千錢,坐到堂下」的安排,旨在分流、篩選,方便呂公結交當地有經濟實力者),豪傑、官吏更要尊重他三分。

劉邦身上不帶一分錢出席宴會,神態又傲慢,此已令呂公覺其異於常人 (當時出席者基本上都畢恭畢敬)。至蕭何稱此人為「劉季」,以呂公見多識廣,怎會不知他就是當年張耳的知心好友?「多大言,少成事」不是問題,最要緊是眼下這個人乃一珍貴的奇貨。基於魏國舊日聯姻慣例,呂公於是不顧妻子呂媼反對,決意將女兒嫁給劉邦,好讓日後呂家能在劉邦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有所發展。

從「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可見呂雉一直有人提親 (包括沛縣縣令),為呂公所拒絕。呂雉嫁劉邦後,誕下劉盈 (即後來的漢惠帝) 及魯元公主。其中魯元公主日後嫁張耳之子張敖為妻,可見劉邦、張耳關係非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

順帶一提,劉邦未娶呂雉之前,有一異性伴侶曹氏,曹氏為其誕下一私生子,即劉肥。《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

有學者揣測曹氏與劉邦一重臣曹參同族 (曹參在天下大定後,被派到齊國給劉肥做相國),一度與劉邦共同生活,卻因呂雉及其家族的出現,被迫與劉邦斷了姻緣。是否屬實,史書未有記載 (不過,東漢光武帝有娶郭聖通取代原配陰麗華以爭取河北大族支持的做法,曹氏與劉邦的關係,不排除也是如此)。

對劉邦、呂雉出生及成婚年份的推測

關於劉邦出生年份,《史記集解・卷八》在「秦二世元年」後引徐廣曰:

髙祖時年四十八。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 209 年,向前追溯,則劉邦出生於公元前 257 年。

然而,唐人顏師古注《漢書》,引西晉人臣瓚曰:

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

劉邦死於公元前 195 年,按顏氏所引說法上推,其該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

信陵君死於公元前 243 年,若劉邦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他大概只能從後人口耳相傳得知信陵君生前事跡,雖不無震撼,卻不至於為之設祠供奉。願意在得天下後仍為信陵君設祠,信陵君對劉邦生命的影響必定是相當巨大,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人生有與信陵君重疊者,甚至乎他曾親眼見過信陵君,若劉邦在公元前 257 年出生,信陵君死時,他 14 歲,一切便來得合理。

另劉邦與張耳結識,是在魏國滅亡前,即公元前 225 年。若劉邦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張耳堂堂魏國名士,難道願意花時間與未成年的稚子深交?反而劉邦在公元前 257 年出生,將近三十而立,又有自己見地,二人深入交流、互相欣賞得以可能。據此可知顏師古引臣瓚說法不太妥當,公元前 257 年乃劉邦出生年份。

《漢書・惠帝紀》有

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

《史記・項羽本紀》將「故立沛公為漢王」繫於漢元年,即公元前 206 年。換言之,惠帝出生年為公元前 211 年。

魯元公主為惠帝姊,見《漢書・高后紀》:

惠帝即位,尊呂后為太后。太后立帝姊魯元公主女為皇后。

她的出生年早於公元前 211 年,可以推知。有趣的是,她和張敖所生的女兒,竟被立為惠帝皇后,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十二》:

冬,十月,立皇后張氏。后,帝姊魯元公主女也,太后欲為重親,故以配帝。

《通鑑》將此事繫於惠帝四年,即公元前 191 年。按照周朝以來禮節「女子十五許嫁」(杜佑《通典》引《春秋穀梁傳》語) 推測,惠帝皇后的出生年大約為公元前 206 年。這個年份,極有可能就是張敖與魯元公主成婚之年。再沿「女子十五許嫁」上推,則魯元公主出生年約在公元前 221 年 (秦公元前 221 年滅齊國統一),她比劉盈大至少十歲。

公元前 221 年亦為呂雉與劉邦成婚之年。沿這年上推,有見於呂公多次拒絕提親,呂雉嫁劉邦時,年紀應該較大,假設為 20 歲,則呂雉出生年當約在公元前 241 年,與劉邦相差十六年。

今再將劉邦、呂雉、惠帝、魯元公主的出生及成婚年列表如下:

 出生年份成婚年份
劉邦公元前 257 年公元前 221 年
呂雉公元前 241 年公元前 221 年
魯元公主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劉盈公元前 211 年公元前 191 年

必須指出,受限於史籍記載疏略,年份只是約略推測,不代表絕對真實準確。

呂澤是諸呂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

呂公之子、呂雉兄長呂澤,在劉邦得天下的過程中,擔崗重要角色。《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周呂侯 (劉邦稱帝後,呂澤因功被封為周呂侯) 事跡: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且說劉邦採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章邯急忙調動軍隊迎擊,卻被漢軍打敗。章邯領兵逃到廢丘,韓信引水灌廢丘,結果廢丘投降,章邯自殺。隨著司馬欣、董翳投降,劉邦控制陝西,史稱「還定三秦」。

項羽率兵鎮壓田榮反叛,導致彭城空虛,劉邦見機不可失,遂統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佔彭城。項羽得知彭城失陷,自己親率三萬精兵南下,殺漢軍一個措手不及。漢軍潰敗,自相踐踏,被殲十餘萬人。楚軍收復彭城,仍窮追不捨,至睢水,漢軍被逼入河中,淹死十餘萬人,「睢水為之不流」。劉邦一度要拋棄父母妻兒才能逃走活命。

從大勝至大敗,再到重新恢復,呂澤一直參與其中,支持著劉邦,足見其地位重要。值得留意是,彭城大敗後,劉邦前往與呂澤的部隊會合,呂澤「佐高祖定天下」,這位大舅於劉邦實有再造之功。

呂澤死後,獲追封「悼武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陽都侯丁復:

以趙將從起鄴,至霸上,為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別降翟王,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

東武侯郭蒙:

以戶衛。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將軍,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

曲城侯蟲達:

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為將軍,擊燕、代,拔之。

三人都在呂澤麾下,有相當顯著的功績。龍且是項羽一員猛將,丁復有份將他除掉。敖倉「藏粟甚多」(酈食其語),郭蒙「堅守敖倉」,等同保障了漢軍的糧食供應及補給。蟲達之外,據《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一河陵侯郭亭:

從起單父,以塞路入漢,還定三秦,屬周呂侯,以都尉擊項籍,功侯。

還有一博成侯馮無擇:

以悼武王郎中從高祖起豐,攻雍,共擊項籍,力戰,奉悼武王出滎陽,侯。

亦有份破項羽軍。少了這些人幫忙,劉邦未必能擊敗項羽。

劉邦寵愛戚夫人,欲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呂雉要保住兒子劉盈的性命及太子之位,靠的是呂澤。《史記留侯世家》: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彊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彊。』」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彊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大體呂澤以彪炳戰功威懾群臣,扮演著呂后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呂后死,被清除的諸呂集團,許多和呂澤有關係。《資治通鑑・卷十三》:

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𡡓,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張偃。

呂產是呂台之弟,呂台父親即呂澤,換句話說,呂產是呂澤的少子。呂祿父親是呂釋之,呂釋之是呂澤的弟弟。呂通是呂澤的孫子 (詳見《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稱呂澤是諸呂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絕非失實。

諸呂之亂平息後,呂澤的功勞及地位被淡化,是後話了。

總結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提到,呂公一家可能是秦相呂不韋的後裔:

據《史記・高祖紀》,呂后之父,「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焉」。單父在漢為河內郡山陽縣 (今河南修武縣),與呂不韋所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在秦同屬三川郡。漢初之河南洛陽郡僅為三川郡之一部分,其「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漢書・地理志》),僅及呂氏戶口之一半而已。故呂后父呂公可能是呂不韋的族人。即使毫無族姓關係,呂后黨人為使其稱制臨朝的合理化,亦宜認呂不韋為其族祖,秦始皇為其族父,這樣便可對劉氏黨人說:天下本是我呂家的天下,你劉家還是從我呂家奪去的。我這自然也只是一種揣測,尚無直接證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斷言: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的話,確實是莫須有的事。

但這只是一個推測,未有史籍記載支持 (呂不韋相中異人而給予支持,成就異人為秦王,確與呂公相中劉邦而給予支持有相似,同為奇貨可居)。

另外,李開元講早年劉邦,說:

劉邦生於公元前 256 年,死於公元前 195 年,一共活了 62 歲。以前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劉邦實際上是在戰國時代生活了 35 年,而在秦帝國的時代他只生活了 15 年,最後的 12 年就創建了漢帝國。所以在他最後的 12 年之初,就是他起兵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快 50 歲的人。我們就想一想,一個像我們自己這樣的人,35 歲以前你的人格、你的思想都已定型。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劉邦的思想、風格,基本上都是在戰國時代定下來的。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 259 年,漢高祖生於公元前 256 年,他們之間只有 3 歲的年齡差。從這個年代的小小的整理,就發現一個大的問題,秦始皇只活了 50 歲,劉邦活了 62 歲,就是說,他們實際上在同一個天空下生活了 47 年,這兩個人完全是一個同時代的人!一個成為皇帝,一個是下面的小吏,秦始皇對劉邦其人完全沒有印象,根本不知道他;可是,劉邦一直是在秦始皇統治下生活的,秦始皇對他一生影響非常大。

劉邦他從成年以後到 37 歲,他的歷史就是遊俠的歷史……他心中當時最高的境界,就是戰國時代的信陵君,那個有名的魏國公子,門客幾千人,劉邦以前最敬仰人物就是這個人。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成功取得天下以後,每次他到大樑,就是到信陵君家鄉的時候一定要祭拜他,而劉邦臨死那一年,他又去了,還給信陵君專門設了守墓的五戶人家。還有就是劉邦後來一直把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帶在身邊。他年輕時代的偶像就是信陵君。(<遊俠劉邦如何成就帝業>)

有史料根據,基本上可信,但也不乏推想、揣測的成分。他以劉邦為楚國人,尤其與歷朝史籍所記不符。

總之,據筆者愚見,劉邦是魏國人,年少見識過信陵君的風采,亦與信陵君門客張耳交好,有名聲。同為魏國人的呂公,好儒術,知悉劉邦其人及張耳陳餘集團。因得罪秦朝親貴,遂入原屬魏國領土的沛縣招兵買馬,好作對抗,機緣巧合遇上劉邦,於是二話不說,按昔時魏國舊俗,將愛女呂雉許配給他,並在財政上全力給予支援。劉邦有岳父給予大量資金,還有大舅呂澤在軍事上襄助,結果順利擊敗項羽,取得天下。呂氏也順理成章一躍而為西漢王朝顯赫的外戚集團,直至諸呂之亂被平定為止。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5-10-2024, Lolly Talk 新歌 / 音樂劇 《重拾:10 分鐘》 歌曲選播 / 英文歌時段)

1. Lolly Talk – 靈魂奇異點

2. Lolly Talk – 四方帽之約 (國語版)

3. 周國賢 – 星塵

4. 太極 – 每一句說話

5. ZEN – I remember you

6. Raidas – 傳說

7. The Cure – Alone

8. The Cure – The end of the world

9. Sister of mercy – Dominion / mother Russia

10. New Order –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live version)

11. Linkin Park – Heavy is the crown

12. Fort Minor – Believe me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13414250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續談 Lolly Talk《靈魂奇異點》

儘管 Lolly Talk 成員指《靈魂奇異點》只是「數字系列」的結束,新一章節有待展開,小克下筆時顯然是借「數字系列」結束寫 Lolly Talk 的結束。一旦世上再無 Lolly Talk,八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她們又想波板糖怎樣看待這件事。恰巧高佬將一至十歌曲旋律融入 intro,一分鐘的走馬燈,猶如臨終者彌留之際的迴光返照。不少波板糖 (包括筆者) 會聽到淚如雨下,不能自已,甚至會有生生世世都願意做波板糖的覺悟,無他,小克本來是扣緊「Lolly Talk 有日終結」來創作整份詞,情感互通,淚水源自對 Lolly Talk 滿滿的愛,不忍她們在世上消失。

《數到十》MV 的圍喊場面,肇始於製作組要 LT 八人想像「人生若剩下最後十秒,你有什麼說話要對其他姊妹講?」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LT 戛然而止,八人之前不是完全沒思考過。小克創作意念會否來源於此,不得而知。分 part 上,今次安排真的很有心思。Yanny 唱「羅曼蒂克那麼短,愛與恨循環實踐」,聽過多年前《公子會》節目,就知道其情路並不平坦,曾經觸礁受傷。她唱這兩句最適合不過。另外,灘姐唱「善惡交疊千萬年,當軌道轉變,圓心都不見」,有種仙女冷眼旁觀世事轉變,但又淡淡然滲出陣陣哀愁的感覺,符合一向人設。

Elka、MeiMei 率先唱副歌,二人都是單獨地唱。Elka 的聲線,背後彷彿有故事。MeiMei 亦收起平時的歡笑與綜藝感,有一種孤單寂寥的感覺。這其實是想講《造星 IV》時眾人的單打獨鬥。單打獨鬥終成就八人互相結識,「輕輕細數成長的苦惱」,熟知 LT 成軍歷史的,都知道是講那次關鍵的 staycation,特別是徹夜的互訴衷腸。

staycation 過後,《三分甜》派台,以女團方式出道,所以 woo~ 後由獨唱轉二人對唱,示意姊妹間互相扶持,聚首共同實現夢想。但兩年轉瞬即逝,「數字系列」告終,「回歸初相見」Yanny 一人獨唱,打開 LT 可能返回原點,所謂「一切歸零」的隱憂。

有波板糖留意到,六分多鐘的音樂旅程,彷如火箭升空,直奔黑洞。換言之,旅途絢爛,結局卻是趨向毀滅,終至一無所有。歌詞上,「圈中千億顆星斗,隨著公轉消耗。晨光中,氣溫那麼高,旋一圈,已歸零,誰預算到」,再堅持夢想,再努力付出,難免失敗,難免時間的淘汰。《造星 IV》其他輸了的參賽者、以前曾在香港樂壇曇花一現的歌手組合,都避不了「一切歸零」的厄運,Lolly Talk 怎能例外?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歸零」,去面對空無所有,成為大哉問。

Lolly Talk 的答案,亦可說是小克的答案,是繼續燃燒至灰飛煙滅為止,因為「一切歸零」同時就是「一切由零開始」,空無所有就是成就一切、創造一切。Lolly Talk 會消失,但八人所體現的精神,那份堅持,那份不服輸的意志,那份姊妹情,仍可感染世上千千萬萬有心追夢的人,令他們團結起來,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故事。因精神長存 (Ahyo 郭曉妍曾說 LT 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 以滋潤後來者、同路人,消逝並不可怕,這只是「宇宙在重組樂譜」,「生生死死也一併視作慶典」。「八個少女再一起探險」可解成未來的全新的八位少女,受 LT 精神感召,決志追夢;也可解成 LT 八人離開舞台後仍繼續在自己的人生發光發亮,互相支持。

Yanny 曾經說過,「阿卡西紀錄」透露 LT 八人前世曾為宮廷中表演歌舞的宮女。因前世結緣,故今生異常投契。八人相約來生聚首組女團,與波板糖再續未了緣,是天馬行空,但不是沒可能。

筆者特別想指出,LT 經理人之一 Endy,毅然放棄為 MIRROR 出力,轉投 Lolly Talk,為八人積極爭取,希望她們能實現他未完的夢想,這何嘗不是另一種「一切歸零」以成全他人?周國賢、高佬無條件在音樂上給予支持,是因為他們在 Lolly Talk 身上看到當年 Zarahn 的熱血和激情。至於小克,他始終相信年青人這幾年來的付出一定有其價值與意義,不會白費,雖講 Lolly Talk,實際是勉勵香港的年青人。

宇宙,可以用冷智靜觀的方式看,但也可以帶著情感去體會。《靈魂奇異點》的宇宙,不是純粹科學的宇宙,而是悲傷得來積極,由曲詞編監加上 LT 八人透過音樂共同塑造出來。因為創作人傾注真感情於其中,聽者自然難免連番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