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新朝王莽一段歷史,大家都集中看那不合時宜的託古改制,卻忽略了一重要關節:蝗災。
《漢書.王莽傳中》:
(始建國三年,公元 11 年) 瀕河郡蝗生。
《漢書.王莽傳下》:
(地皇元年,公元 20 年) 七月,大風毀王路堂。復下書曰:「……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風雨不時,數遇枯旱蝗螟為災,穀稼鮮耗,百姓苦飢……」
(地皇二年,公元 21 年) 秋,隕霜殺菽,關東大饑,蝗。
(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 四月,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東,祖都門外,天大雨,霑衣止。長老歎曰:「是為泣軍!」莽曰:「惟陽九之阨,與害氣會,究于去年。枯旱霜蝗,飢饉薦臻,百姓困乏,流離道路,于春尤甚,予甚悼之……」
(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 夏,蝗從東方來,蜚蔽天,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閣。莽發吏民設購賞捕擊。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鋒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穀於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於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於宛,時年二十八。
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
綜上所引,我們可以發現新莽末年:
(1) 蝗災於關東地區 (函谷關及崤山以東),特別是黃河附近的郡縣最為嚴重 (顏師古注:「謂緣河南北諸郡」);
(2) 蝗蟲的飛行軌跡是東向西飛,而且波及首都長安;
(3) 蝗災破壞穀物,令百姓乏食,飽受飢餓之苦;
(4) 因穀物被破壞,導致剩餘糧食的價格飛漲;
(5) 人民負擔不起貴價米糧,遂相率為寇盜。劉秀、劉縯起兵,也和南陽出現饑荒有關。
錢穆《國史大綱》用「饑民的集團」來形容新莽末年的民變勢力,大致恰當。
蝗,《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曰:
生蟲蝗,害五穀。
蝗災早於春秋時已出現,故衛平對宋元王說:
若為枯旱,風而揚埃,蝗蟲暴生,百姓失時。
至戰國末年,秦國已飽受蝗災之苦,《秦始皇本紀》: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據《六國年表》,
始皇帝四年,七月,蝗蔽天下。
是次蝗災該發生在公元前 243 年,受災地為關中咸陽,蝗蟲由東面來,則關東亦遇蝗災。
進入西漢,文帝、景帝、武帝、平帝皆有蝗災紀錄,見下表:
文帝 | 《漢書.文帝紀》:「(後六年,公元前 158 年) 夏四月,大旱,蝗。」 |
景帝 | 《漢書.景帝紀》:「(中三年,公元前 147 年) 秋九月,蝗。」 《漢書.五行志》:「景帝中三年秋,蝗。」 《漢書.景帝紀》:「(中四年,公元前 146 年) 夏,蝗。」 |
武帝 | 《漢書.武帝紀》: 「(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 年) 五月,大蝗。」 「(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 夏,大旱,蝗。」 「(元封六年,公元前 105 年) 秋,大旱,蝗。」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 蝗從東方飛至敦煌。」 「(太初二年,公元前 103 年) 秋,蝗。」 「(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 年) 秋,蝗。」 《漢書.五行志》: 「(武帝元光) 六年 (公元前 129 年) 夏,蝗。」 「元鼎五年 (公元前 112 年) 秋,蝗。」 「元封六年 (公元前 105 年) 秋,蝗。」 「太初元年 (公元前 104 年) 夏,蝗從東方蜚至敦煌;三年 (公元前 102 年) 秋,復蝗。」 「征和三年 (公元前 90 年) 秋,蝗;四年 (公元前89 年) 夏,蝗。」 |
平帝 | 《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公元 2 年) 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 |
蝗蟲飛行路線沒變,「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史記.大宛列傳》)。又蝗災每集中在夏、秋兩季爆發,這對農民造成致命打擊,近人官德祥有一精闢論斷:
農諺謂:「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漢代的蝗災主要發生於夏季和秋季,這對農民打擊很大。夏季,農民正努力耕耘,憧憬有好收成,但當發現其正在茁壯生長的作物,被蝗蟲一掃而空,真是晴天霹靂!到了秋收時,蝗災的破壞,不只是摧毀了農民心血,更使他們處於衣食無著的悲慘境地。(<兩漢時期蝗災述論>,收《中古社會經濟生活史稿》)
他又說:
蝗災有時不單破壞人民的安定生活,更造成社會動盪,危及政治穩定。例如:「莽末,天下連年歲災蝗,寇盜鋒起。」新莽地皇三年發生蝗災,由於蝗災引致寇盜鋒起,治安大壞,王莽亡盜賊四起,與此不無關係。(前引文)
據此,官氏亦同意蝗災導致王莽的敗亡。
不過,弔詭的是,王莽深得民心,亦因蝗災。據《漢書.平帝紀》,平帝在位時,蝗災在青州 (今山東一帶) 爆發,時任安漢公的王莽,竟親率百官善後,包括:
a. 捐獻房屋與土地,分配給貧民;
b. 派人滅蝗,百姓將捕殺的蝗蟲送交官府,可按數獲錢;
c. 百姓家資不滿二萬,以及受災郡縣家資不滿十萬,免交租稅;
d. 災民中的病人,安置在捐獻的房屋中,進行醫治;
e. 給死者一家葬錢;
f. 為貧民修住宅,並借給他們犁、牛、種、口糧。
正因為一連串為民的德政,才令王莽贏盡民望,為日後篡漢鋪路。
同是應對蝗災,王莽晚年教人「煮木為酪」,即用木頭、樹皮之類煮成糊狀物充飢,而「酪不可食」(《漢書.食貨志》),民變不息。王莽都算「成也蝗災,敗也蝗災」!